天行研究项目是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系列跨学科研究项目,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开展一系列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同时面向公众开展以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公益实践活动。
10
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2月。研究院主旨关注人的发展,以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关联性思维为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并融合西方...
恭喜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博士后玄新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
13
【活动简讯】职业准备,你准备好了吗? ——大学生职业准备团体在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同时开展
【新闻简讯】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揭牌暨理事会成立仪式举行
【活动简讯】探索自我,收获亲密——清华天行教育研究中心在2018北京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博览会举办亲密关系主题团体活动
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大手牵小手,亲子共成长
是工作,更是对自我与生活意义的澄清
探索真正的自我,建立成熟的亲密关系
12-18
很多家长对于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玩具很困惑,市面上的玩具五花八门,教养书中对于玩具的材质、结构等也有不同的看法,而家长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孩子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同时,有的家长焦虑于孩子只喜欢玩一些声光电的玩具,比如植物大战僵尸之类的,每天就是打打杀杀,担心孩子价值观可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会走上“歧途”,但同时又担心孩子如果对于电子游戏以及游戏中的人物完全一无所知,可能会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那么究竟该给年幼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呢?
12-11
在一个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大人们陪在孩子们身边,有的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游戏,有的则在用手机忙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一下孩子。一个小姑娘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积木小人,高兴地拉拉身边的大人:“快看!这里有这个!”正在看手机的大人抬头看了一眼,脱口而出:“宝贝儿,你真棒!”说完又低头看向了自己的手机……
11-27
老子和孔子,并为两大圣哲,垂宪万世;《道德经》与《论语》,同为旷世经典,流传千古。晚周以降,历代学术无不导源于这两部巨著,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无不受其滋养。近世中西交通,外国学者对两部经典多有迻译,各种主要文字皆有译本,有的还不止一两种。可见其对古今中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1-20
成长型思维(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或能力的思维模式,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逐渐成长。在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素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01-08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奥金(Susan Moller Okin)初版于1989年的《正义、性别与家庭》是将性别不平等问题引入正义理论的奠基之作。此书挑战了公共领域-家庭领域之间的古老划界,明确主张在正义问题上,家庭这种社会制度正如其他各类基本社会制度一样:对家庭来说,正义同样是一种有着“根本重要性”的美德(a virtu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12-31
您与天行LAB相识的第1201天,感激彼此的陪伴。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今年都读过什么,做过什么,关注过什么吧!(打开文章请点击文末链接)
12-25
大疫困居家中,每天摄取大量碎片化信息,真假难辨,甚是焦灼煎熬。于是,失眠和颈椎疼痛数次侵袭我身。这种情形下,我开始阅读沟口雄三先生《中国前近代的屈折与展开》一书。本是抱着读专业研究文献的冷峻态度,谁知竟然感动莫名,时而悲恸,又时而会被某些表达触及灵魂,如受电然。沟口写李卓吾对待死亡的矛盾心态,一面因痛不堪忍而向药师如来祈求速死,一面又因病痛稍稍瘳愈而欣喜重燃希望。实在是像极了当前的心境。
11-13
儒家以生死为天地之常理,并不去刻意干预肉体的消亡。但另一方面,儒家又要面对人类追求永恒的终极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式的“三不朽”过于高不可攀,而子孙相继、香火不绝则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在这种意义上,“孝”就成为对为人子女者的最基本要求,也因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11-06
职业生涯辅导领域的著名学者Krumboltz说,他曾问过数以千计的生涯咨询师:“在你18岁的时候,可曾想到如今会成为一名生涯咨询师?”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回答说“是”。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究竟是否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些生涯咨询师们的回答,引人深思。
10-30
作者按:知识始终是近代西方哲学聚焦的中心话题。通常而言,知识由如下三个要素构成:以命题形式表达的真实陈述,对这个命题陈述的信念以及对这个信念之正当性的证明。大卫·休谟(David Hume)之前的哲学家一般认为命题之真是信念的前提与基础,但休谟却巧妙地进行了“格式塔转换”,将信念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置于命题之真上。那么,在休谟的哲学视角下,什么是信念?作为信念基础的因果关系又如何形成并产生作用?在前面三期推送的短文中,作者已经分别从信念、因果关系以及习惯三个主题阐明了休谟如何完成了一次近代“知识学革命”。现在,作者将沿着近代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脉络简要评述休谟视角的哲学史效应,包括他留下的“归纳疑难”及其后学的解决方案。这一期将推送第二种解决方案即卡尔·波普尔的“假说—演绎”之路。
电话:010-62785132
邮箱:tianxing@mail.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荷清路3号荷清大厦
电话:010-58809007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