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NEWS
资讯动态

“文科要被淘汰了吗?”——天行沙龙第三期聚焦AI时代人文研究的数据素养

作者:天小行 发布时间:2025-04-16

原创2025年4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哲学学院及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天行沙龙第三期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以“文科要被AI淘汰了吗?——AI时代人文研究的数据素养”为主题,特邀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浩担任主讲。来自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师大哲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育学部、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法学院等多所院系师生参与研讨。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郭佳宏教授主持。



杨浩以当下“文科倒闭潮”“大学缩减文科招生比例”等热点话题为切入,展开了本次沙龙之序幕。他首先指出,古语曰:"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无用论”古来有之,只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放异彩的当下,类似争议显得更加突出。不过,正如《老子》第十一章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AI愈发智能的今天,人文学科对于社会发展是真的无用,还是有“无用之用”,文科从事者又该如何发展其用,都更加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深度思考。


随即,杨浩重点阐释了人文研究者培养数据素养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基于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史学方法论,结合由数字技术开发的古籍智能标注系统和古文献分析平台,为在座师生介绍了从数据的获取、理解、处理,到建模、分析、解释的完整过程,并以"孟子是否为稷下先生"的经典思想史问题谈起,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关联文本和图像元素抽取等方式将古籍文献转化为智能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技术驱动人文研究创新。


杨浩也就"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辨伪能力、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构成人文学者与理工科研究者共同需要的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协作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郭佳宏主持互动环节的讨论。现场师生就“人文学科是不是生产力、是否能产生价值”“各式AI工具会否让人丧失基于主观感受体验和模糊灵感的判断能力、我们如何界定人与AI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杨浩和郭佳宏共同进行了回应。



郭佳宏认为,对于“何为价值”的判断,应认识到:一个学科或一种发现是否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存在历史的时间差,仅从“当下是否产生经济价值”来判断显然是偏颇的。人文研究的独特价值最终取决于我们人的理解,而非技术和数据层面的呈现。


杨浩以多种学科视角回应上述问题,指出科学研究者的立场是用计算方法对模糊事物进行分析,但不论AI技术发展到何种水平,一定是有一部分内容是不能“被量化”的;正如一种学术观点所言——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机器并不具有人的独特性。


天行沙龙系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的品牌学术活动,将继续秉承跨学科与前沿创新的宗旨,致力于打造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学者力量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天小行

编辑:天小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