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亲密关系》:一本严肃的相处指南丨天行推书

作者:Savannah 心理|亲密关系 发布时间:2018-11-10

《亲密关系》这本书一直是美国许多高校采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发行到第7版(中文版最新为第6版)。前3版的第一作者是莎伦·布雷姆,她曾在美国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并于2007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从第4版开始,则由作为共同作者参与前几版写作的美国休斯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担纲第一作者。本篇将以第五版为基础向各位读者介绍。


虽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但大概是因为主题平易近人和写作风格风趣幽默,这本书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枯燥、读不下去。不过,这毕竟是一本大部头著作,其内容之面面俱到和丰富精彩实在无法在小小的推文中一一道来,笔者将只选几个印象较深的研究发现与大伙儿分享。如果你读罢本文也觉得有趣和受益,不妨读一读原书,了解更多关于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一、如何考察你与他人的亲密程度?
 
本书的讨论主题是“亲密关系”。虽然很难用统一、明确的语句来说明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亲密关系”,但书中所列研究的主要关切对象是爱人及好友,尤其是爱人(夫妻/伴侣/恋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爱人之间或友人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我们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自己与他人的亲密程度呢?作者指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比较个中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P.003)。

亲密的伴侣或朋友之间,有着比泛泛之交更宽泛也更私人的了解,而且彼此关心对方,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双方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彼此需要和影响对方的频率更高、程度更深、方式也更多,这就是相互依赖性;不仅如此,双方还表现出很高的相互一致性,认同彼此在生活上的高度重合,有“我们”的认同感,而不是“我和他/她”;另外,对彼此有很高的信任度,相信对方可以善待和尊重自己、关注自己的幸福;最后,亲密的伴侣或朋友之间,会为持续这种亲密美好的关系而付出大量的努力,忠诚于彼此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也许自己或身边其他人所拥有的亲密关系不见得能够涵盖以上全部六种特征,但总能找到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比如有的夫妇虽然很少彼此关心对方,但能够在日常事务中紧密合作,相互依赖性很高。不过,如果你亲自去问问那些与自己的伴侣或好友亲密程度很高、对亲密关系非常满意的人,一定可以从他们的讲述里发现所有这六种特质。

二、男性和女性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脑回路吗? 

也许你也听过或读过一本畅销书叫做《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它的核心观点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以至于夫妻常常在相处中面临各种因无法彼此理解而导致的困境;而这本书通过揭示这样的差异,则能够帮助夫妻双方达成理解、打破困境,进而收获更美满的婚姻。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不管你同意与否,《亲密关系》的作者反正是高调宣示了:我们不同意!
 
《亲密关系》指出,不同意“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并不是说男女在各方面都不存在差异,而是我们通常都把这种性别差异严重夸大了,形成了“男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刻板印象。而如果仔细考察亲密关系,这样的刻板印象,显然并不符实。
 
作者首先提醒我们注意,虽然在一些介绍学术研究成果的书籍或文章中会见到“显著的”性别差异的字眼,但它所指并不是两性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是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在某个事先确定的概率水平上是可靠的。实际上,两性之间的差异远小于其相似性——两性在很多方面的重合度都相当高:


上图选自《亲密关系(第五版)》p. 21,其中图1.7A为男女双方在手淫次数上的差别,B为男女双方在性放任上的态度差别,C为男女两性在性伴侣数量上的差别;虚线代表男性,实线代表女性。  



另外,男性或女性性别内的言行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p.022)。比如说,尽管两性在性生活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这种差异程度其实远比不上一组个性生活十分放任的男性和另一组性生活十分保守的男性之间的差异。所以如果你想找一个性保守的人,不应该从女性群体中找,因为女性中也有很多性放任的人……直接去搜寻性保守的个体才是正理。
 
你也许会问,尽管两性间的差异程度没有那么高,但从统计学上来说既然存在,我们为何不能借此来解释我们的生活呢?作者在书中如此认真地纠正两性差异很大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指出,已经有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坚持用这样简单化的刻板印象来看待亲密关系双方的相处,很容易落入悲观和无助的窠臼(p. 24) :如果我和爱人之间有矛盾,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不同的物种,冲突不仅不可避免,也很难解决,且就认了吧。可是,如果双方都很清楚,性别差异之大只是一个刻板印象,就更不可能将彼此冲突的责任推给这种难以改变的先天“差异”,而是更倾向于直面冲突,试图通过相互理解和协商来消弭差异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心态和作为,才真正有益于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不仅如此,如果将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性别差异,还会让人忽视夫妻/伴侣的其它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比性别更能影响双方的亲密关系。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个体在依恋类型、人格特质、自尊水平、对亲密关系的信念认知,以及人际互动过程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夫妻/伴侣之间亲密关系的状态(详见本书第1章、第4章)。只有将多种视角都纳入对亲密关系的考察范围,才能让关系双方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共情,更有助于实现理想中美满的亲密关系。

三、相似还是相异,怎样的二人组合在一起会更幸福?  

这又是一个十分常见却难有定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爱情就是要找到一个同类,越相像就越默契;可认为相异相吸的也大有人在:太相像便不容易被吸引,而相似的行为模式也更容易在相处中产生冲突(例如双方都喋喋不休,互不退让等等)。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才是硬道理。而且,所谓的“相像”包括了个体的各个方面,例如年龄、种族、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相像(门当户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相像,还有性格的相像。总之,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能够佐证:“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p.91-92)
 
相似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那么在彼此吸引和建立关系后,长期相处的感觉又如何?会不会还是个性互补的伴侣会更幸福一些?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在长期相处时,相似程度高的夫妻更容易和睦相处,产生的冲突更少,婚姻生活也更幸福(p. 92,p. 333)。

相异不相吸,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相异相吸”的真实例证(比如随处可见的看上去不般配的情侣或夫妻,又比如“我常常被与我不同的人所吸引”)?作者从几个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解释。
 
1、知觉到的相像和真实的相像

人们在刚开始时相互吸引是源于彼此的相像,但这种相像很可能只是一方或双方的所知觉到的相像(perceived similarity),而不是真实的。有些人甚至会长期过高地估计伴侣与自己的相像程度,虽然在第三方看来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不般配,但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却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点”。
 
当真实的差异在相处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出来,伴侣之间的吸引力就很可能开始下降,亲密关系的强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伴侣/夫妻双方真正了解到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例如许多情侣/夫妻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关系的推进,发现对方“变了”),这段亲密关系就可能岌岌可危。朋友之间的友情也是如此,随着双方发现彼此差异的增多,原本亲密的友情可能会变得平淡。而真正相像的伴侣和朋友,则更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维持彼此的亲密。

2、喜欢你,因为你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有时我们也常常被那些拥有我们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力的人所吸引,但作者认为这种吸引力并不来自“相异”,而更可能是因为对方是“我们渴望成为的人”,是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还也有研究发现,如果对方与实际的我差距过大,让我显得相形见绌的话,就只会令我不快而不是倾慕了:“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哪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p. 98)。
 
3、如何看待伴侣之间存在相异却能和谐共存?

首先,在伴侣的各种相像类型(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中,某些类型的相像可能非常重要,而另一些则无关痛痒。比如夫妻对待家务分工的态度对于大多夫妻而言都是重要的议题,如果二者都有相似的态度(都认为应当公平分配、共同承担,或双方都认同其中一方要多承担),对彼此的满意度和婚姻幸福感也就更高。
 
又比如宗教信仰上的相似度在不同伴侣看来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有的伴侣双方在宗教信仰上都非常虔诚,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就更容易彼此吸引及和谐相处;但如果二者都不是积极的信徒,那么即使信仰不同,也没什么关系。
 
最后,伴侣之间存在不同却能和谐共存的另一原因,确实在于不同而产生的互补性:弥补彼此的不足,进而达到个人或者双方共同的目标。不过这种互补主要只在双方的行为上体现,性格上还是相似更保险:“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性格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一方牵头支配,另一方愿意顺从)(p. 99)。所以互补性虽然存在,但作者还是向我们谆谆教导:不要过分强调互补对亲密关系的价值,还是相像的伴侣更容易满足彼此的需求呀!
 
四、尾声 

以上只是对《亲密关系》这本书很少部分内容的一些介绍和解读,希望能让你感受到有趣和有益。如果想对亲密关系的知识有更全面也更深度的了解,极力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
 
从亲密关系的性质和构成开始,到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吸引),社会认知、沟通等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以社会交换理论解读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几种表现形式(友情、爱情、性爱),再到对亲密关系中存在的负面因素的解读(压力和紧张、冲突、权力和暴力),最后到亲密关系如何走向解体、又如何才能修复和维系,这本书将关于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的研究结果集结在一起,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并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而假如你对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学术研究感兴趣,这本书也是一本全面详实的学科研究索引,可以通过它搜寻到你所关注议题的更多具体的研究:)
 
下期推书再见!
 
参考书目
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著,王伟平译,亲密关系(第5版)(Intimate Relationship),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hfP5M0TDE2fNwaS8XPKSg

作者:Savannah

编辑:Savannah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