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行咨询
自我发展
亲子教育
职业生涯
亲密关系
天行研究
研究概览
研究课题
天行微课
亲子教育微课
自我发展微课
天行专栏
原创专栏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关于天行
天行简介
加入天行
联系天行
天行专栏
COLUMN
您的位置:
首页
>
天行专栏
>
原创专栏
>
详情
原创专栏
阅读是大脑的思维体操丨读《升维阅读》(上篇)
作者:Savannah
发布时间:2025-07-11
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用于“阅读”?
今天,我们越来越难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纸质书,但是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手机、电脑、电纸书等电子设备来阅读各种新闻、文章、评论或电子书籍。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屏幕阅读后,自己好像渐渐地难以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过程中,而那些信息往往像“阅后即焚”一样难以在大脑里留下片刻记忆,更不必提这样的阅读还能否带给自己深刻的感受。
这种感觉令一些人对屏幕阅读产生了焦虑、恐慌甚至是质疑,认为电子阅读正在毁掉人们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但也有人认为应当拥抱时代的变化,阅读媒介的创新恰好为我们获取和利用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宜一味地强调“深度阅读”。
玛丽安娜·沃尔夫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一名认知神经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阅读时大脑的活动”(p.006)。她在著作《升维阅读:数字时代下人类该如何阅读》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数字时代阅读的思考。
[美]玛丽安娜·沃尔夫著,陈丽芳译.升维阅读:数字时代下人类该如何阅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本文将分上下两篇,与各位读者分享此书的精彩观点。以下为上篇,重点讲述: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如何理解阅读能力和深度阅读。
阅读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每当你读一个单词的时候,就激活了成千上万个脑神经元群。”
——玛丽安娜·沃尔夫《升维阅读》(p.032)
沃尔夫在开篇就提到:“人类并非天生就会阅读”(p.001)。
我们知道,婴儿在刚出生时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只要生长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可以在不需要任何额外辅导的条件下学会说这门语言。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存在支持人进行口语表达的神经架构。可以说,口语表达是人类长久进化而来的基本核心能力。
但是沃尔夫指出,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完全不同。阅读并非一种天生就有的机制(人类发明阅读的历史不过近六千年),我们的大脑里并不存在先天的支持阅读功能自然发展的神经回路。
一个人能够阅读,是在后天文化环境中学习的结果。而我们能够习得阅读的能力,则是因为
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虽没有天生的“阅读神经回路”,但是人的大脑却可以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将视觉、语言、认知等原始神经元进行不断的关联、重组、延展、细化,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神经回路。
换句话说:
口语是进化 “预装” 的核心能力,而阅读是人类大脑利用先天的视觉、语言、认知,以及运动和情感等功能,通过后天的文化学习 “重塑” 神经回路的结果。
而在塑造“阅读神经回路”的过程中,大脑的各个部位都有参与其中:
“阅读的神经回路将左右脑的输入整合起来,它们各包含4个脑叶,分别是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以及大脑的5层结构(从最上面的端脑以及与之相邻的间脑,到中间层的中脑以及下层的后脑和末脑)。”(p.020)
一个曾经非常流行的观点是,人类至今也只是开发利用了大脑很小的一部分。但阅读脑的研究显然驳斥了这一点——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几乎可以涉及到大脑的各个区域,激活和连结包括视觉、语言、认知、情感甚至运动等多种功能的神经元。
深度阅读的重要意义
沃尔夫在全书多处强调了深度阅读(read deeply)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理解“深度阅读”?
我们先来一起读读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柯林斯在阅读《圣经》时的一段体会:
找来一本《圣经》,读一读《创世纪》1:1至2:7的所有内容。若你想要理解这部分文字的含义,只能翻阅原文,别无他法。
在争论了2500多年之后,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真正理解《创世纪》第一章至第二章的内容。《圣经》的含义,有待人们继续去解读。但是说科学其实是在对抗宗教信仰,这种提法就失之偏颇了。如果上帝创造了宇宙及其运作的法则,如果上帝赋予了人类以智力来辨认这些法则,难道上帝会要求人类摈弃这些能力吗?
沃尔夫指出:
“我想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读懂上述第一段内容。但第二段内容读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很有可能以下面某一种方式来阅读:
要么下一番功夫仔细阅读《创世纪》,从而推敲柯林斯有关科学和宗教信仰的阐述;要么直接走神读不下去了。”(p.039)
要么深度探索,要么直接走神
,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涉及的大脑活动有着天壤之别,带给人的增益也完全不同。
沃尔夫指出,深度阅读意味着阅读者可以深入到文字表面之下,从多个层面不断思考其独特含义。它涉及到大脑多个区域的激活和连结,让我们的阅读脑神经回路更通达,思维更敏捷,更有创造性。
那么,具体而言,深度阅读是如何促进人脑发展的呢?
沃尔夫由此详述了深度阅读所涉及的多种脑神经活动如何促进了阅读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及其对于人的重要功能与意义。
首先,深度阅读能够激活人的想象
:文字信息让我们的大脑联想到具体的场景画面。
比如海明威曾经和朋友打赌自己能用六个字写出一个故事:
“转卖:婴鞋,全新”。(p.041)
这六个字让你想到什么?一双没有婴儿穿过的孤零零的鞋,这样的意象给人忧伤的格调,你可能会惋惜小主人公没有福分穿这双鞋,也可能接着侥幸未曾遇到类似悲剧,然后又因这种侥幸而生发出莫名的负罪感,接着又告诫自己不要再沉溺于这种感怀……
仅仅是六个字,就能够激活读者脑海中的意象和由此生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促成大脑神经网络的链接和强化。
其次,深度阅读能够让人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同理心的形成。
深度阅读(尤其是阅读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想象和思考,感受他人的经历和人生的独特体验。这种“感受别样人生”的体验,能够让我们发展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拓展知识储备和视野。
如沃尔夫所言:
“如果我们能活成另外一个样子,另一种人生感悟将影响现实中的人生。”(p.044)
不仅如此,深度阅读还能促使读者的思想飞跃至更高的境界,“使他们从当前的生活情境中脱离出来,一起和作者体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逃不掉的重负:恐惧、焦虑、孤独、疾病、爱而不得、失去和被拒绝,甚至死亡。”(p.046)
“这些复杂情感会让我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情况下,不再觉得孤独。”(p.045)
基于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沃尔夫指出,通过深度阅读来理解他人立场,其实“综合了认知、社会和情感方面的过程,能在我们的阅读脑神经回路中留下充分的印记。……
同理心涉及的是一个情感和思维互联的过程
,将视觉、语言、认知和广泛的皮下层联系起来。”(p.050)
而若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量,个体同理心的养成也将有助于人们通过理解和沟通来积极寻找和平解决各种偏见冲突的办法。
沃尔夫提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拜访作家玛丽莲·鲁滨逊时二人的谈话。当时,鲁滨逊指出很多美国人倾向于把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视为异端,而这种现象可能会威胁民主社会的长久持续。
奥巴马则提到自己是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好公民:做人要有同理心,要理解世界的复杂多样。
在沃尔夫看来,同理心是人类在日益交融的多文化背景下和在互联世界中生存所必须的技能。构造会阅读的人生,同时也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建立一个对每个人都更加友好的社会。
深度阅读还能够帮助建立我们自己内在的背景知识库。
回到海明威的六字小说:“转卖:婴鞋,全新”。
一个六岁的孩子或许已经认识这六个字,但他/她还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来推断文字背后的意义,也感受不到成年人在阅读这六个字时所经历的五味杂陈。
这是因为成年人积累了更多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能够在阅读新的文字信息时调动自己丰厚的内在知识储备来解读这些信息。
沃尔夫认为,深度阅读能够调用更多的大脑活动,促进大脑将阅读到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储备。
而内在知识储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遇到新信息时,如果有丰厚的内在知识储备,我们的大脑就可以及时自然地调用它们和新信息进行一番交互:
通过推理和批判性分析,确定哪些信息可以扩充知识库、形成新见解和新思维
(p.057)。这增加了我们内在的知识储备,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辨别信息的能力,推动大脑继续进行深度阅读——去伪存真、不断积累、不断分析、周而复始。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相反,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背景知识,在面对新信息时就难以判断正确与谬误,也更容易不加质疑地接受未确证的信息(而不是调动大脑神经网络进行思考分析),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甚至操控。
这就形成了越来越无知的恶性循环——缺乏内在背景知识支撑,深度阅读所需要的大脑活动将很少被调用,“阅读”就变成了“无节制地接纳信息”;而接纳了这些无法判断其动机与真伪的信息,也无法真正增加个人内在的知识储备来支撑深度阅读。
最后,深度阅读使人能够综合自己的内部知识,运用类比、推理、演绎、批判性分析等方法,不断地调用神经网络,锻炼和强化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最终获得深层次的洞察力
——这就到了阅读的最后阶段,我们的认知发生飞跃的过程(p.064)。
洞察力是大脑对存储的未知知识的一瞥。皮质正在分享其中的一个秘密。——乔纳·莱勒 (p.063)
沃尔夫指出,当我们获得深层次的洞察力时,阅读脑中发生的复杂认知过程将整合各种思维活动。她援引神经科学家阿恩·迪特里希和莱阿姆·根索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
“人类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意的时候所对应的脑电图从来都不是整齐且规律的。相反,当思维活跃、创意能力最高的时候,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被激活,特别是前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区域(这些区域涉及同理心、类比、分析等多种思维活动)”(p.065)。
沃尔夫如此总结阅读神经回路的形成和深度阅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阅读脑神经回路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史上独特的表观遗传成就,在这个回路中,深度阅读改变了我们的知觉、感觉过程,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库,也因此改变了阅读脑神经回路本身的构造,获得的见地和智慧让阅读脑神经回路更通达、思维更敏捷。”(p.067)
“大脑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突破本身构造设定的视野和语言极限的潜能”。
而阅读脑的形塑过程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深度阅读是大脑的思维体操,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锻造专家级的阅读脑,以获得智慧的飞跃。
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那样,进入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似乎更难让人沉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
电子屏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阅读媒介,是否意味着人们难以实现深度阅读了呢?
人们的大脑活动会因此不再能被充分地激活、无法获得洞察力了吗?
人类会因此变得更无知、更偏狭、更没有同理心吗?
数字时代还能不能培养出深度阅读者?怎么培养?
沃尔夫是如何思考并回应这些问题的?
让我们下篇再见^_^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Savannah
编辑:苏木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界限的艺术:温柔地说“不”,坚定地爱自己
主题相关文章
作者相关文章
2025-05-09
不论是走是留,如何做出高质量的职业决策?丨读《如何找到有幸福感的工作》(2)
2025-05-02
好工作都一样,不好的工作各有各的槽点?丨读《如何找到有幸福感的工作》 (1)
2025-03-28
真正想做的事有迹可循丨读《如何找到想做的事》(二)
2024-10-25
外化会让人推卸责任还是负起责任?(叙事治疗系列2)
2024-01-05
职业选择中的天赋、兴趣与性格:《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
2023-04-28
职涯漫谈丨敢不敢,在生涯混沌中为自己做一次决定?
天行咨询
天行研究
天行微课
天行专栏
资讯动态
关于天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
天行LAB
友情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