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职业选择中的天赋、兴趣与性格:《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

作者:Savannah 职业生涯 发布时间:2024-01-05

-选擅长的工作,还是喜欢的工作?

-选不工作(不是)。

生在今天,我们多数人可能都面临着不止一次或主动或被动的职业选择。

许多过来人会告诉年轻人:只有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所在,才能做出好的职业选择,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我的兴趣能维持多久?我的能力上限会有多高?我对自己性格的了解,好像和别人给我的反馈很不一样?

怎么把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综合起来去形成一个满意的职业决定?不同要素之间,是谁可优先,又是谁须妥协?当兴趣和能力不匹配时,我该怎么办?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约沙·诺伊鲍尔的这本《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恰好能为以上问题提供一些详实可靠的回答。




在展开对本书的介绍之前,先上一个极简结论:

如果你擅长的事情刚好也是自己感兴趣的,性格上也不存在大的冲突,那自然皆大欢喜。

但如果天赋和兴趣所导向的职业领域不一致,作者认为:要优先给自己的天赋一个机会。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喜欢的事才更容易坚持;但作者的建议却恰恰相反。

他是如何得出优先考虑天赋的结论的?这是否说明其实兴趣对于职业发展而言没那么重要呢?性格在职业发展上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怎样理解和研究天赋、兴趣和性格这三种特质的。

擅长:智力、天赋与能力

天赋,是遗传而来的,在幼年时期就可能显露出来的一个人的潜能。天赋导向的是人的能力:当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形成卓越的能力时,他就更容易在与自身天赋相关的职业领域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部分人在人生早期就需要做出一些重要选择,但是年少时我们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专长。因此,如果能在年轻时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具备天赋,或许就有助于我们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作者诺伊鲍尔基于既往研究和自己对德语职业数据库的分析,将天赋归纳为十种类型。


第一大类认知天赋,包括三种:语言天赋、逻辑-算数天赋和空间天赋。它们也就是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智力”。学界对认知天赋的研究是最为成熟的。通过专门的智力测试就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总体的认知天赋,而且也有许多研究证明了认知天赋可以很好地预测职业成功(相关系数能够达到0.5-0.6)。


第二大类天赋有时也被人们称为“情绪智力”,或者“情商”,也是我们常常用来和传统的智力概念做对应和补充的有关社会和情感的能力。情绪智力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天赋:


内省天赋,是指“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好,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可能性和边界”,并且“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觉”(调节情绪)。


人际天赋,则是指“能在多大程度上‘读懂’他人,即理解他人的目的、动机与愿望,并能够在必要情况下适应和(最好能积极地)影响别人”。


内省天赋和人际天赋,和职业成功的相关性都不太高(相关系数大约在0.2-0.25)。但是,如果想从事需要频繁地与人沟通的、应用或传递情感的职业(例如客户管理、教学培训、市场营销、广告等),这两种天赋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几种我们在谈及职业选择和发展时可能较少提到的天赋类型。


身体-动觉天赋,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将这种天赋称为“可以管理、控制和协调身体以及身体某个部位的能力”。这一天赋所涵盖的职业群体类型非常广泛,例如舞蹈演员、科学家、工程师、外科医生、手工业者、运动员等等。不过,目前也很难说明这些不同职业类型的从业者的确具有同一种“身体-动觉”天赋。


如果从以上天赋类型来看我们的高考,其考察的主要是认知天赋,尤其是语言和逻辑-算数天赋,空间天赋在立体几何等方面略有涉及。而内省和人际天赋,以及身体-动觉天赋都是高考所忽略的(当然,艺体考试除外)。


但是,我们在高考填专业志愿或考研选专业时,其实蛮需要对自己是否具有身体-动觉天赋留个心。例如,有些人逻辑-算数天赋很强,数理成绩很好,但如果没有考虑到自己动手能力很差,而选择了电子或机械工程或者口腔医学等常常需要动手操作的专业,将来在专业学习乃至职业历练上就可能会比较挫败。


自然天赋,也是由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它描述的是人对大自然和自然现象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擅长亲近动物,或天生喜爱侍弄各种花花草草。


尽管自然天赋目前还没得到科学的验证,但许多职业却都对自然智力(或曰生物智力)有所要求,例如动物或植物学家、园艺工作者、动物看护员等等。


音乐天赋,涉及到对节奏、音调、音色、音强和音符的流动等的识别和区分。它是一个与其他所有天赋几乎都没有关联的“孤岛天赋”,音乐天赋高,不代表其他天赋也会高。另外,从事音乐天赋相关的职业需要长期勤奋的刻意练习,只有佼佼者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靠音乐谋生。


美学天赋,是指对形式与色彩美学搭配的理解。这是本书作者诺伊鲍尔及其研究团队在对职业数据库进行分析时所创建的一个新类别,他们发现有关“时尚感”“色彩感”“艺术鉴赏力”等相关的词汇很难分类到已经有的天赋名称之中。


创造天赋,是指能够轻松拥有新颖和原创的想法和点子。创造力或创新性已经被视为企业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有很多学者考察创造力的内涵和影响。


不过目前对创造力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比较明确的结论主要有:高智商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发散思维也对创造性有很大助力。


如上所言,在这十类天赋中,只有传统智力相关的三种认知天赋,是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并且与职业成功的相关度较高的。其他几种天赋,因为都还缺乏成熟的测量方法,较难判断其是否能够预测相关领域的职业成功。


不过,目前对不同种类天赋的观察与研究,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看完对这十种天赋类型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拓展了自己对于“天赋”的认识?是否也已经开始对照着思考起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或没有天赋了呢?


本书作者在第二章伊始提供了一个天赋测试。你可以通过这个测试和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天赋特质。


兴趣之于职业成长

接下来是对兴趣的介绍。作者引用了最经典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所提及的六种兴趣类型:


现实型:实践-技术导向,喜欢需要力量、协调和手部灵活性,且能够达成具体可见结果的活动。


研究型:智力-研究导向,偏好于探讨物理、生物或文化现象,进行象征性、创造性或观察性的活动,并希望自己能够理解这些现象。


艺术型:艺术-语言导向,偏爱开放性和无组织的、有关艺术化自我表达或创新性产品生产的活动,也包括与语言文字或人打交道的活动。


社会型:社交导向,喜欢通过授课、教学、培训、照管或护理等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企业型:倾向于做那些能借助语言或其他方式影响别人的事,他们希望能引导或操控局势,以实现团队目标或获取经济利益。这种类型的人倾向于追求社会、政治或经济上的成功。


常规型:偏好于以确切、有序、系统、可控的方式处理数据,比如:资料汇编、内容记录、材料整理、用机器对组织或经济数据进行处理等。


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兴趣对职业成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兴趣的重要性远不如天赋(兴趣和职业成功的相关系数约只有0.2-0.3)。


也就是说,对许多人而言,虽然对工作内容感兴趣,但其职业从客观上不算成功,其主观满意度也不高;或者是虽然职业很成功且也感到满意,但其主要兴趣却和工作内容没什么关系。


那么,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我们还要不要考虑兴趣的因素,或者说,怎么考虑兴趣的作用才比较合适呢?


作者指出,仅有天赋或仅有兴趣,都不足以让我们取得职业成功。如果长期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一定不会太满意自己的工作。但在职业中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显然会促进我们的职业满意度,也会让我们在整体生活上有更强的幸福感。


所以,兴趣是一定要考虑的。而在考虑兴趣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尤其年轻人)其实非常缺乏对职业以及这些职业所涵盖的具体任务和活动的了解,从而不知道或者错误地选择了实际上不太有兴趣的职业方向。


因此,要充分地调查和了解特定领域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搞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些,以尽可能准确地提高自身兴趣和具体职业的匹配程度。


另外,兴趣和职业成功的关联性不强,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


人们不会必然通过职业实现自身兴趣,而是常常通过从事不太感兴趣的工作来赚钱,好让自己能在闲暇之时追求真正的兴趣。


换言之,兴趣不一定要在工作中实现。


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最后再来说说性格。作者采用的是最具代表性和稳定性的大五人格模型来讨论性格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大五人格将人的性格分成五大维度:外倾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宜人性和开放性。


研究发现(详见本书第76、77页),在大五人格中,只有责任心特质,与大多数职业的成功有明显相关(相关系数约0.2-0.3);也就是说,责任心对几乎所有的职业而言都很重要。


其他四项人格特质和职业成功都没有必然联系。目前的研究最多只能说明,具备某一人格特质的人在某一类职业人群中的占比会更高一点。例如,许多艺术从业者(如演员、音乐家等)的外倾性高于各类职业的平均水平;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则要内向一些。


所以,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看,在做职业决定时,性格的权重是可以小于天赋和兴趣的。


对性格和职业之间匹配性的各种研究还能给我们其他一些启示:


我们通常容易对性格有好坏的区分。例如,外向、有责任心、情绪稳定、容易相处、态度开放,是比较受欢迎的性格。


但是,如果放到职业发展上来看就不一定了。


对人太过友好(高宜人性),很多时候都不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宜人性绝对是劣势。


领导者太过迁就下属,就难以实现团队目标。哪怕是教师,如果太好相处,学生也不一定会领这份情;严格的老师反而可能得到更高的评价。


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对日常生活和大多数职业发展都非好事,但在创造性和艺术相关领域,情感起伏往往可能是人们灵感的源泉。


虽然责任心对于大多数职业都很重要,但假设一个领导责任心太强,也可能迷失在业务细节中而无法统揽全局。


综合以上发现,对于职业发展而言,性格特质没有好坏之分。在某些工作中某些性格会更有优势,但具备这些性格特征也并不能预测是否能在相关职业里获得成功。


所以,在考虑性格因素时,我们只需要先了解哪些职业活动和哪种性格特征最为匹配,然后尽量在自身天赋和兴趣所匹配的职业中寻找和自己性格相对符合的那些就好。


最后,专门说下责任心为何对于职业成功是重要的。


责任心的内涵其实比我们日常理解的“做事认真负责”要更广。根据学界的研究分析,责任心可以进一步被细分为追求绩效、有能力、责任感、自律、有序、谨慎等多个子因素。


有责任感显然会促使人认真行事;除此之外,其中的子因素追求绩效和自律,换句话说就是目标明确且结果导向、自主且勤奋,这样的品质对于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到目前为止,天赋、兴趣和性格分别是什么,大概都明白了。它们各自与职业成功的相关程度,也清楚了。如果你也花时间做了本书二、三、四章的三个测评,结果也都有了。

接下来好像就该说说如何基于自身天赋、性格和兴趣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了。

但是,在做选择之前,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澄清1:哪种职业成功对你更重要?(客观成功与主观满意)

当我们在讨论天赋、兴趣和性格,哪个因素对于职业成功而言最重要之前,还应当对什么是“职业成功”做一个界定。

职业心理学通常会把职业成功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别考察。

客观成功的指标,主要包括薪水、职务、工作地位、管理员工的数量、晋升速度的快慢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能够观察到的“成功”;

主观方面的指标,则是个人对职业的满意程度,例如对收入、对职务、对安全性、对工作声誉的评价等等,也包括离职意愿(主观成功的反向指标)。

显然,最好的职业就是那个在取得客观成功的同时,自己的职业满意度也很高的职业。然而,研究者通过对多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客观职业成功和主观职业满意之间其实没什么关系(相关系数不到0.3,详见本书第149页)。

也就是说,一个人客观上取得职业成功,通常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反过来,在职业中体会到幸福感的人,也不一定有很高的“职业成就”。

不过,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倒是和自己整体的生活幸福感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本书第6页、第152页有提及)。选一个喜欢的职业,生活也会比较幸福。

如果将前文对天赋、兴趣和性格三者的研究结论做个归纳,我们就能看到:

  • 客观职业成功,常常与传统的智力(也即前文的“认知天赋”)、情绪稳定(低神经质)、高责任心、高外倾性和不怎么随和(低宜人性)的特质更相关;
  • 满足感和幸福感,则主要和兴趣、情绪智力、创造力以及责任心相关。

所以,在讨论天赋还是兴趣更重要时,你可能需要先想一想:

对我而言,客观成功和主观满意,哪个更吸引我?当二者之间必须分出个轻重,我更想通过职业获得的是什么?

澄清2:我们对自我天赋、兴趣和性格的了解和评估,真的准吗?

若干研究已经发现,个人的天赋、兴趣和性格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低;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常常是不匹配的。

作者认为,这种不匹配的现象之所以存在,一部分可能源于我们对自己的特质并不完全了解——经典的“乔哈里视窗”模型恰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乔哈里视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ram在1955年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他们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人特质仅有有限的认识——其中有一些是自己非常熟悉,但他人并不了解的;也有一些是他人比本人更加了解的。





此后,有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和补充了这个理论的内涵。他们发现:

除了外倾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特质、属于象限1“公开的个人”之外,宜人性、责任心和智力特质(智力与大五人格的开放性也非常相关)都位于个体的“盲区”中,即其他人比本人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而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则更像一个隐藏的特质(位于象限3),本人自己比较清楚,但他人却不容易识别出来。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天赋、兴趣和性格这三个个人特质中,天赋与职业成功的相关度是最高的。因此,作者在书中继续讲述了有关“能力盲区”的深入研究,即心理学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的研究发现,也即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人们不仅对自身能力的情况是无知的,甚至对自己的无知也是一无所知的;而且,这种对自身能力的错误评估,在大多数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都是高估自己,极少有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有关我们为何会错误地评估自身特质的讨论,这里限于篇幅不做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本书第六章详细了解。这里想要强调的其实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评估都不准,又何来基于个人特点去做“正确的职业选择”呢?

特别是,前面已经说过天赋对职业成功的预测力是最高的,但人们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又是如此的普遍。所以,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天赋或能力,去避免自信满满地走上一条注定平庸(还可能痛苦)的职业道路?

别着急,作者基于上述所有知识和由此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有关职业规划与选择的十条中肯的建议,其中就有对“如何更准确地了解自己”这一问题的回应。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下周推送,我们将把这十条建议进行系统完整的梳理,供你参考。

参考文献
[1][奥]阿尔约沙·诺伊鲍尔著.魏琦译.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作者:Savannah

编辑:史咏钢、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