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过本真的生活: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焦虑与意义

作者:果子 心理|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5
“人类所有的激情和努力都是为自身的存在寻找答案。”
                                     ——埃里克·弗洛姆

焦虑这一话题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时时成为热点,放眼全网,养娃焦虑、升学焦虑、求职焦虑、结婚焦虑……总有一款焦虑能戳中你的心。事实上,焦虑是人类的预警本能,它存在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心理学领域,为了理解焦虑,以及帮助人们从严重的焦虑情绪中回归到正常生活,不同流派的研究者及治疗师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其中,存在主义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从更为哲学的视角为焦虑“正名”,同时也站在向死而生的立场上,告诉人们何为健康与自我实现的生活。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正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杰出代表罗洛·梅(Rollo May)的著作:《焦虑的意义》。


罗洛·梅出生于1909年,曾在美国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学士,系统学习过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做过牧师及心理治疗师。其间罗洛·梅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却于1942年不幸感染肺结核,差点死去。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体悟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即《焦虑的意义》。本书出版于1950年,也就是罗洛·梅获得博士学位的次年。1958年,罗洛·梅通过著作《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


这本《焦虑的意义》,并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众多焦虑自助手册一样列出应对焦虑不安的各种行动和方法。相反,作者站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上,旨在阐明人们在面对焦虑时发现的有价值的基本原则,以此来帮助读者对自我的存在做出更为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展开本书的具体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以及它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不同之处(雅各布森,2022)。


存在主义心理学关心的问题:

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生大问题,自然的,它既关注生活的积极面,也关注生活的消极面。这与将目光投注在人的潜能与积极面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不同。


许多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过人的生存困境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与人的自我存在息息相关的“大问题”。例如,美国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列举了人类最基本的四种存在处境,包括:

1. 人终有一死;

2. 在决定性的时刻,人是孤独的;

3. 人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人必须面对自由;

4. 人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人正是时刻面对着这些问题,在此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所以,当我们谈论焦虑时,也要基于这样的生存背景再来理解个体的情绪与生活问题。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存在主义心理学主要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人的内在体验去解释生活,而不像主流心理学一样,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去研究和解释人类生活。所以,存在主义学者在研究中体察到的人的经验世界,同样也是你我正在生活中经历和体验的内容。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治疗取向: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更关注个人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他们不像精神分析传统那样重视童年事件的后果,解释来访者“背后的东西”,而是主张详细描述来访者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远景,并且对个体的改变秉持开放的态度。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在这样的取向之下,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如何让个体理解焦虑并走向自我健康的。


理解焦虑的本质
《焦虑的意义》一书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角度阐释了焦虑的来源。焦虑在人类进化的旅途中一直伴随而生,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焦虑情绪就像一个警铃,在远古时期,当这个警铃响起,就是在警告人们即将或已经处于生存威胁之中,意图保护人们活下来。

而当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中,焦虑仍然具有示警功能,只不过主流的威胁情境不再是天灾与野兽,而是“自我价值受到的威胁”。例如,自尊心受损,被群体排斥,在竞争中失败,这些都是对个人价值的威胁。罗洛·梅说:“当我们向自己发问,在焦虑的体验中,是自身的什么价值受到了威胁,我们便可理解焦虑的本质。”

从人的主观体验上来描述,焦虑是一种弥散性的不安,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无对象的”,它的特征是面对危险时的不确定感与无助感。在本书中,清晰明了地描绘了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不安,而这种价值对个体的人格存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威胁可能与肉体生命有关(死亡的威胁),可能与心理存在有关(自由的丧失、无意义感),也可能与个体认同的其他价值有关(爱国主义、他人的爱、“成功”等)。”

此处的核心是,人们总会将某种价值与自我的人格存在等同起来。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认定:“我必须得到导师的赞许。”那么言下之意,如果得到导师的负面评价,个体将怀疑自我的人格存在是否具有价值,这就导致他每每面对导师的批评时都会产生焦虑。因为在他的心中,这种批评与否定自我价值画上了等号,也就摧毁了自我的人格存在的某一部分。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焦虑,就像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一样。但“在焦虑中始终不变的是,其威胁是对特定个体所拥护的价值的威胁,这种价值对个体的存在至关重要,并因此对他的人格安全至关重要。”

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
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正因如此,没有人可以全然摆脱焦虑,过上百分百没有焦虑的生活。如果这样的情况真的存在,这个人也便不能成为一个真实地生存着的人了。

焦虑是我们肯定自我的存在,并对抗让自我陷入“非存在”的威胁的努力。此处,“非存在”指的是各种会分解或摧毁自我存在的东西,比如攻击性、疲劳、无聊,以及终极的死亡。这些威胁,正是呼应了前文介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关心的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焦虑的意义
本书题名《焦虑的意义》,书中正文也明确提出了焦虑带给人类个体的意义。引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克尔凯郭尔[1]的话:“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指出,“每当出现新的可能性时,焦虑就会随之浮现”。这使得焦虑与创造力、原创性以及智力产生了有意义的关联。本书在第三部分“焦虑与自我发展”篇章中,也特别阐述了焦虑与创造力、智力的关系,以及焦虑和人的自我实现。

面对焦虑能够使我们摆脱无聊,使我们更加敏锐,使我们保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张力。书中写到:“焦虑证明了个体内心正在进行一场战斗。只要这场战斗持续下去,就有可能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当焦虑消失时,斗争就结束了,抑郁便会随之而来。”因此,只要人活着,只要我们还在保卫着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正常生活中的焦虑就无法避免,除非个体以冷漠或麻痹自我的情感和想象力为代价。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今天这样的历史时期完全不焦虑地生活,将意味着个体对我们的文化情境漠不关心,意味着个体对我们的公民职责麻木不仁。”

一个不合逻辑的信念:“心理健康就是过着没有焦虑的生活。”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例如,历史上一些主流的心理治疗派别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消除心理病症,让人们的心理功能从负向回归到正常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人们在生命的发展的过程中取得自我实现,时而能够获得“心流”体验;近些年颇受大众关注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要获得幸福和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于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有着独特的理解。在向读者揭晓答案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本书中所区分的“正常的焦虑”与“神经质焦虑”。简单来说,所谓正常的焦虑,是焦虑情绪的唤起与客观威胁成正比,你在面对一头出笼的猛虎时,自然会比面对一只迎面奔来的大公鸡更焦虑;而正常的焦虑可以在意识层面被建设性地应对(如,告诉自己这是马戏团温顺老虎,且驯兽师已经赶来),或者在客观情境发生变化时(如,老虎又被关进笼子了)得到缓解。但相反,神经质焦虑与客观威胁不成比例,如想象食堂的地面上可能会出现一只蟑螂就能让你宁愿饿肚子也不敢去食堂吃饭,或者当令你焦虑的客观情境已经变好,你仍然无法走出防御的状态,以及表现出各种紧张不安的生理症状等。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神经质焦虑需要干预和治疗,而正常的焦虑人人都有,我们不应视其为必须被驱逐的洪水猛兽。如果无差别地驱逐焦虑,我们就会忽视正常焦虑也意味着某种可能性,并且可以被建设性地使用。“心理健康就是活的无忧无虑”,这句话有其宝贵的理想意义,但当它被过度简化为生活的目标就是没有焦虑,这种论断就具有欺骗性甚至是危险了。

存在主义的幸福观:“人要过本真的生活”
存在主义强调,人要过本真的生活,即按照自己内心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来生活。同时,这意味着你在不可避免的人生的基本生活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场”。在书中,罗洛·梅引用了存在主义疗法创始人之一梅达尔·博斯的话,即本真的生活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幽默的生活。

博斯说,人理想的精神状态并非只剩快乐,而是要拥有“从容欢快的平静”[2](composed, joyous serenity)。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不被奴役,拥有跟随自己内心声音的自由;人拥有快乐与活力;同时,人也是清醒、冷静的,能够尊重现实世界。“人处于从容欢快的平静状态,能够让安逸和沉重相伴而行,正如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承诺。”

有焦虑,怎么办?——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
即使承认焦虑因为人的存在与生俱来,在《焦虑的意义》中,作者也并未对如何缓解焦虑置之不理。相反,书中明确指出,焦虑管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焦虑降低到正常水平,然后将这种正常的焦虑作为刺激,以提高一个人的意识、警惕性和生活的热情。

再进一步,书中建议,我们对待焦虑的方式,是直接面对焦虑情境,承认自己的不安,并带着焦虑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个体穿越了焦虑情境,而不是绕过它们或退缩不前。”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你为了避免焦虑而绕道行走,你可能得以避免主观冲突和伴随而来的负面情绪,但同时,你的自由、原创性、爱的能力,以及你作为一个自主人格的其他扩张与发展的可能性,都在这个过程中被迫放弃了。在这样的观点统摄之下,罗洛·梅具体区分了三种焦虑源的类型,并且一一做了分析:

1. 焦虑是一个信号,表明一个人的人格或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此时,焦虑可以被视作一种要求解决问题的内在呼声。例如,恋爱中的个体因为担心伴侣对自己不忠诚,而频繁感受到焦虑,这种时刻,我们需要正视焦虑,并且通过与对方真诚的、开放性的沟通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2. 焦虑的产生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一些期望,而这些期望在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是无法实现的。例如,当孩子们为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忧虑不安时,可能需要等待自我成长,并通过他们能力的成熟来克服焦虑。在发展进程中的焦虑可以被体验为冒险的感觉,因为新的可能性展现在年轻人面前。或者,我们必须接受问题,把它作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3. 焦虑来源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例如,人的智力或活力的局限、不可避免的孤独、死亡、或者人类其他方面的局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类境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理焦虑的建设性方法便是学会与之共存。

言至此处,借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结束本篇:
“焦虑是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类的宿命。”

注释:

[1]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也音译为祁克果,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2]“幸福是你能够自由和开放地与这个世界相遇,能够把生活中的欢乐和痛苦融入到与这个世界的持久关系中,这种关系的特征是’从容欢乐的平静’。”——博斯

参考文献:
[1]罗洛·梅 著,程璇,郑世彦 译.(2023).焦虑的意义.浙江教育出版社.
[2]博·雅各布森 著, 郑世彦 译.(2022).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果子

编辑:Savannah、苏木

图片来源:拍信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