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浅谈阿德勒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作者: 阿征 心理|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17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冲击,身边有很多年轻人感到越来越孤独和迷茫,给自己贴上了i人的标签,每日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尽可能减少和其他人的任何交流,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总会感到不适,然而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很渴望和别人建立亲密深入的关系。这种现象令我想到了前几年读过的一本心理类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该书的爆火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带到了大众的视野里,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年间的许多经典佳作。笔者希望能够整理出阿德勒博士的部分观点和受到的启发,和各位读者朋友们共勉。




01  重要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你赋予经历的意义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强调“原因论”,这种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表现为现在的样子,是由于他过去的经历”,例如一个成年人之所以爱哭爱闹情绪不稳定,是因为童年时期被家人遗弃的经历,这种内心的伤痛塑造了其人格特征,进而体现在行为表现。阿德勒博士则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目的论”,即“你变成这样是取决于你的目的”。阿德勒认为人们会努力在经验中找到符合自身目的的因素,并倾向于将情绪和症状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比如有人的头疼症状往往会在和别人分离的时候发生,以此作为让别人不离开自己的方式;男友约会迟到女孩想要大发脾气,因此制造出了“愤怒情绪”。反之亦然,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令人恼火的事情时,有的同事便可以泰然处之,当问到其原因,得到的回应往往是“生气了也没有用,还不如不气”。由此看来,生气或是不生气,并不取决于发生的事情的情形,而是取决于我如何看待这个经历的潜在结果,怎样表现才能让我获益。

这似乎是令人豁然开朗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能回到过去改变伤痛的过往,而我们可以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调整我们如何应对眼前的情境。当下一次因为别人说话伤害到自己,因而躲避起来不愿意面对人群时,其实可以问问自己,这样回避我能够得到什么呢?当我们看到往往是出于一种羞愧或怕遭到拒绝的情绪时,我们就有机会更好地处理它,并不被这样的情绪牵制,进而重获自由。

02  课题分离:分清你的事我的事  


人际关系中许多矛盾来自于“课题分离”的失败:我怎样对待他人是我的课题,而他人怎样评价我是对方的课题。这正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名的意义所在,他人讨厌我并不是我的课题,我不需要为此而买单,更无需整日自我怀疑。分清课题的主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看是由谁来承担责任。“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正是课题分离的体现。

无论是亲密关系中还是家庭或学校里,分清楚“你的课题”和“我的课题”尤为关键,父母或老师能做的其实只是引导孩子看到问题,做出相对正确的示范,但是否能够认同并遵循这种方式,决定权在孩子的手上。以阿德勒的观点来看,“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父母更多应是陪伴和鼓励孩子,日常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并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寻求帮助时父母随时准备提供帮助[1]。

03  走出自卑获得幸福,靠合作而非竞争  

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一书中谈到:“冷漠和孤立的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的身影。他们强化自己和社会的差异,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崇高的优越感。可惜,他们最多只能得到想象中的胜利”([2], p51)。那些看似退避三舍,人畜无害的背后,其实是“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在阿德勒的另一部著作《自卑与超越》中,他谈到了人们追求变化和超越的目的是摆脱和他人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3]。然而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那些想要考取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或赚大钱的人们并不会由于达成了既定目标而满意,他们的一次次赶超虽然能够带来一些短暂的快感,然而为了摆脱自卑而与他人竞争后胜利的快感并不会比落后于人的感受更好,这反而强化了”只有努力做到最好我才是好的”,让他们无法真正停下来享受最简单的快乐,他们缺乏和其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愿。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作者着重强调了共同体和“他者贡献”的意义,当人们真正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相融,关心更大范围的公共活动,在和周围人的合作、分享和对环境的贡献当中收获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走出自我的虚无、怀疑和无力感,例如当迷茫焦虑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公益事业和劳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孩子等。在那些时刻,我们不会想到自己有多差劲,而在专注完成每一点一滴的小事,并对困境中的他人提供援助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逃避、敌对、怀疑和羞怯,在和他人的连接中获得了平等、真诚的互动关系,这是温暖友善的新体验,也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的开始。

阿德勒博士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博大精深,今后笔者也会不断积累精进,希望能够和读者朋友们多多分享共勉。


参考资料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883329461252193&wfr=spider&for=pc 
[2](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走出孤独》,胡慎之编译,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11(2020.3重印)
[3](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李章勇 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6
[4](日)岸见一郎,(日)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渠海霞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
[5]https://www.cnrencai.com/dushubiji/2225406.html

作者: 阿征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