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宁静祷文》(尼布尔著,洪宋弦译)
在欢迎推开斯多葛哲学的大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一些实践智慧,其中之一是控制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这个原则主张将生活中的事物明确划分为两类:个人能完全控制的部分与完全无法控制的部分,并通过专注前者、接纳后者来减少焦虑、提升内在力量。我们今天来详细谈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用控制二分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心理困境。
我们当下似乎正陷入一场集体性的控制焦虑:职场中纠结于KPI是否达标,社交中焦虑于他人评价是否负面,生活中困于未来无法预料——这种对“绝对掌控”的执念仿佛是给我们自己套上的心灵枷锁,戴上不舒服,摘又摘不掉。控制二分法就是帮我们解除这个“心灵枷锁”的不二法门。
理想状态下,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我们先来聊聊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控制二分,那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可以掌控的事物,其余的顺其自然。
——爱比克泰德
控制二分法的源头
有一些事物在我们的能力之内,还有一些不在我们的能力之内。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事物是我们的认知、动机、欲求、厌恶,以及其他一切由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事情;不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事物包括身体、财产、名誉、官职,以及其他一切不是由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我们能力之内的事物本性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束缚和阻碍,而不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事物是软弱的、受奴役的,它们会受到阻碍,不属于我们自己。1——爱比克泰德
上述这段话是控制二分法的源头出处,作为提出这个哲学思想的爱比克泰德,他是如何践行控制二分法的呢?他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我们:“我们就像在海上航行一样,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能做的是挑选舵手、水手,决定起航的日期。接着,海上出现了暴风雨,这又与我何干呢?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看舵手的了。如果天气不适合航行,我们焦躁不安地坐着,四处张望,我问:‘现在吹的是什么风?’舵手回答:‘北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什么时候吹西风啊?’‘该来的时候会来的,先生。’”2
从爱比克泰德这个比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所谓的斯多葛式控制二分法——有些事情我们能控制,有些则不能——其实意识到了我们可以对世界产生三个层面的影响。首先,我们会做出一些决定,定下一些目标(航海),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找到最好的方法(经验丰富的舵手和水手)。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并不是做出选择之后就一定能够实施相应的行动。这好比,我们选择的舵手很可能在起航当天抱恙,或者我们发现根本请不起他。最后,某些因素也会超出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例如风的方向和强度。
如何做到控制二分:将外部目标转为内部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控制二分法?
首先我们要分清两种目标,一种是外部目标,一种是内部目标。比如说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简历,列举出了自己取得的各项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能拿到这个职位。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获得这个职位,那就是一个“外部目标”。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表现更好,也可能老板不喜欢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部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
而按照控制二分法,你应该选择的是一个“内部目标”。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你设定的是内部目标,那么对于不能控制的最后结果,你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最后结果不管是什么,你都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没拿到这个职位,任何愤怒的情绪也是没必要的,多余的感情只是自我伤害。
想通了这一点,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参加一个比赛,你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场漂亮的比赛,而不是能不能赢得比赛。你喜欢某个人,想获得对方的爱,那么他/她怎么对待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对他/她的态度,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如果你成功地在内部改变你的目标,你永远不会责备或批评任何人,你也不会有任何竞争对手,因为其他人所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围,因此不是一件值得生气的事情。其结果将是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抱持平静的态度,从而带来更平静的生活。
任何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做的。——马可·奥勒留
控制二分法如何对待欲望
爱比克泰德说,你主要的欲望,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会因为你编织了无法满足的其他欲望而遭到阻挠。你的其他欲望应当与这个欲望相吻合,如果不能够吻合,你就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抑制它们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宠辱不惊,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但是我们传统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如果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你自然没有焦虑。佛教似乎也是类似的说法,要求我们去除欲望。
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我参加一个比赛,我当然想赢!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教练看我紧张,过来跟我说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可能吗?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斯多葛派这个心法就实在得多——并不是没有欲望,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但是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这部分上。 如果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陷入因为会否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产生的焦虑了;你也不会陷入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产生的失望了。
从控制二分到控制三分
我们再进一步拆解控制二分法,它原本的意思是有些事情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这个说法存在一个问题在于,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完全控制,而有些事情我们一点也控制不了,但它忽略了我们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的存在。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们对它可能一点也不能控制,另一种是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不能完全控制。这样控制二分法就可以进一步三分:有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我们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物,以及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事物”,每一件都会落入这三个范畴当中的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
图 控制的二分重述为三分
在二分法的框架下,如果花时间去担心那些不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我们的行为就是愚蠢的;因为它们不由我们决定,所以担心它们是无用的。相反,我们应当关注那些由我们决定的事物。因为我们可以采取步骤,促使其发生或阻止其发生。但是,在将控制的二分重述为三分时,我们必须再次表述什么值得担忧、什么不值得担忧的建议。
我们要想明白什么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事物。爱比克泰德认为我们能够完全控制我们的意见、冲动的念头、欲望和厌恶。我们待会儿再说对于意见的控制。先看看我们对于冲动的念头、希望和厌恶能不能完全控制?
一个戒烟者可能理性上非常清楚吸烟的危害,并有强烈的欲望戒除(意见和欲望在理性层面是清晰的)。然而,当压力来临或看到别人吸烟时,一种强大的、几乎无法抗拒的冲动念头和欲望会突然涌现。他的身体可能会出汗、焦虑,注意力完全被吸烟的念头占据;当有人在公路上突然危险地超车时,你可能会瞬间感到暴怒(冲动的念头和厌恶)。在思考之前,辱骂的话可能已经脱口而出,或者你会产生追逐报复的冲动。尽管事后你会认为这种行为愚蠢且危险(理性的意见),但在那一刻,情绪化的冲动完全占据了主导;一个自认为完全没有种族或性别歧视的人(理性的意见),在进行内隐联想测试时,可能会表现出对某些群体的自动化、无意识的负面联想。例如,在快速决策中,他可能更倾向于将“女性”与“家庭”而非“事业”联系在一起。这种厌恶或偏见是下意识的,他甚至无法察觉,更谈不上“完全控制”。
由此可见,爱比克泰德把冲动、欲望和厌恶包括在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范畴之内是不准确的。相反,它们属于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的范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又属于我们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物的范畴。
那什么是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呢?有一个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无论是成为一名百万富翁,还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亦或是升职加薪。我们可以完全控制为自己设定哪些目标,但是是否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当中的任何一个,我们是不能完全控制的。也就是说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的实现与否属于我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范畴。
另一个我们可以完全控制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自己是否看重名誉、财富、快乐或安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当然,我们是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生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也是一件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这里我们回应一下前文中提到的爱比克泰德认为我们能够完全控制我们的意见,这要看意见是什么,如果他所说的意见是我们对于应当为自己设立什么样的目标=或者是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的意见,那么这些意见就是由我们决定的。
马可·奥勒留还指出,除了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能够完全控制之外,我们还能够完全控制我们的品质。我们是唯一能够阻止自己获得善良和诚实的人。例如,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止邪恶和贪心在我们的灵魂中找到歇脚之地。如果我们愚笨,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学者,但是并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培养其他一些品质,包括真诚、尊严、勤劳和节制;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采取措施,去抑制傲慢,去超越快乐和痛苦,去放弃追求名声,以及控制我们的脾气。更有甚者,停止抱怨,变得体贴和坦诚,言谈举止温和,做事有“自制”,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马可观察到,这些品质立刻就能成为我们的——如果我们选择它们的话。4
三分法中的第二个分支是完全不能控制的部分,比如明天的天气、他人的评价、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等等,如果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样的事物,显然是愚蠢的。因为完全不能够控制所谈的事物,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事情的结果不会有任何作用。这就属于马可所说的“任何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做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三分法中的第三个分支: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我们即将参加一场网球比赛,按理说我们虽然不能确保比赛会赢,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寄希望于影响比赛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一位斯多葛主义的践行者是不是要关注比赛结果?他应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试图赢得比赛?
接受良好的教育后做什么?根据自然规律,学会将与生俱来的预想应用于正确之事,学会区分辨别受我们控制之事。 ——爱比克泰德
斯多葛主义者是消极孤僻的落后分子吗?
我们接着上面的网球比赛来说,如果我们认为斯多葛主义者不应该去关注比赛结果的话,理由可能是因为他不能完全控制网球比赛的结果,他总会有输球的可能性;如果输了,他就会烦恼,他的安宁就会遭到搅扰。所以对于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来说,更安全的做法似乎应该是避免打网球。采用类似的推理,如果他珍视他的安宁,似乎就不应该寄希望于他的妻子爱他;因为总有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无论他做什么,他的妻子都不爱他,这样他就会感到心碎。同样,他也不应该寄希望于他的老板给他加薪;因为依然有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无论他做什么,她都不会给他加薪,而他就会感到失望。的确,如果把这种想法进一步推展,斯多葛主义者甚至都不应该请他的妻子嫁给他或者请他的老板雇佣他,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拒绝他的要求。
这样推论下来,我们可能会觉得斯多葛主义者会拒绝关注他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事物都是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结论就是斯多葛主义者对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不会关注。他们会成为消极、孤僻的落后分子。可不是吗?他们会成为一帮连早晨爬起来都感觉困难的意志消沉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设定内在目标会让我们获得安宁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回到我们前面谈到的目标设定方法(将外部目标转为内部目标)。当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关注他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一场网球比赛时,他为自己制定目标时会是非常小心的。特别地一点,他会为自己设定内部目标而不是外部目标。因此,他打网球的目标将不是赢得一场比赛(这是某种他自身以外的事物,对此他只有部分的控制),而是在比赛中尽己所能地发挥实力(这是某种内在的东西,对此他是完全能够控制的)。选择这个目标,如果输掉比赛的话,他就可以免于挫败和失望:因为赢得比赛并不是他的目标,所以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就不会达不到目标。他的安宁不会被打乱。
这里我们再展开来分析,一场网球比赛中尽你的能力最好地发挥和赢得那场比赛,这两者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尤其是为了赢得一场比赛,还有什么比尽全力发挥水平更好的方法吗?斯多葛主义者意识到,我们内在的目标会影响到我们外在的表现;但是他们也意识到,我们刻意设定的目标对我们随后的情绪状态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有意识地把赢得一场网球比赛设定为我们的目标,可以说,这不会增加赢得比赛的机会。实际上,这样甚至可能会破坏我们的机会:如果比赛一开始和在接下来不久的时间里,我们看起来就像要输掉比赛,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变得慌乱,而且这可能在剩下的比赛中对我们的表现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最终破坏我们赢球的机会。不仅如此,把赢得比赛作为目标,我们就大大增加了因比赛结果而烦恼的机会。而反过来,如果把在比赛中尽力发挥作为目标的话,我们也许不会增加赢得比赛的机会,但确实会减少因比赛结果而沮丧的机会。所以,在网球比赛的问题上使我们的目标变得内在化,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把目标设定为尽我们的能力发挥到最佳水平,这样做至少有一个积极效果——减少随后情感上的苦恼——却很少有甚至没有消极效果。
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其他的方面也适用,对于跟妻子的关系,我的目标不应该是“使她爱我”这样一个外在目标,无论多么努力,我也可能完不成这个目标,结果就会很烦恼。相反,我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内在的目标:尽我最大的能力,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值得被爱。同样,针对老板,我的目标应该是尽我最大的能力做好工作。这些是我能够实现的目标,无论我的妻子和老板随后对我的努力怎样反应。用使日常生活中的目标内在化的方式,斯多葛主义者就能够在应对他只能部分控制的事物时保持他的安宁。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从更细分的控制三分法的角度去践行斯多葛哲学的方法,对于我们完全能够控制的事物,比如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形成的价值观我们应该绝对投入去关注;对于我们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物,比如他人评价、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应该投入去关注;而对于生活中更多的那些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我们应该关注,但要注意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将它们转为内在目标。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无法控制风向,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帆。斯多葛哲学不是教我们放弃追求,而是教会我们更智慧地投入——专注于能控制的,接纳不能控制的,转化那些部分可控的。当你学会将外在目标转为内在目标,你会发现:焦虑变少了,行动更坚定了,内心也更宁静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掌控一切,而是在起伏中依然保持从容。愿你我都能践行斯多葛哲学,在纷扰世界中,守住自己的节奏。
注释:
1.[古罗马] 爱比克泰德著,周文心译.生存的艺术.博集天卷.2024:4.
2.[意] 马西莫·匹格里奇著,崔知名译.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光尘文化.2023:23.
3.[美] 威廉·B.欧文著.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青豆书坊.2018:60.
4.[美] 威廉·B.欧文著.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青豆书坊.2018:64.
作者:史咏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