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冲突与应对(上):“冲突的隐喻”及“冲突处理风格”

作者:果子 发布时间:2025-09-15


人们通常会避免冲突,认为冲突是负面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确实是,因为它让原本和谐的关系产生裂痕,让关系中的彼此感到愤怒与受伤。所以,在大多数国家和文化中,都会赞许和谐的关系[1](p.299)。而如果一段关系里频繁出现冲突,这段关系会被视为是脆弱的。小时候,当兄弟姐妹拿了你的玩具,当父母没有答应你的要求,你会感到愤怒,但通常会被教育“不要生气”。同样,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和尝试解决问题,因为“吵架是不好的”。我们看的家庭伦理电视剧里,也常常会展现出“以和为贵”的主旨精神。于是,随着人的长大,“冲突”=“坏的”,“我生气”=“坏的”,“生气的我”=“坏的”,这些等式会在不经意间印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事实上,并非因为“我坏”或“他/她坏”,冲突才会产生。冲突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以将它视为人际关系的“标配”。举个例子,“Know Yourself”在2021年的澎湃新闻网站上发表过一项调查结果[2],在他们于自己的粉丝群体中调研回收的46228份问卷中,回答有或有过伴侣的粉丝占94.64%。而在这四万多份有着或有过伴侣的报告中,近70%的情侣发生冲突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每月一次1。既然冲突在关系中是如此常规地存在着,为什么许多人会为之焦虑、恐惧,避之不及呢?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冲突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冲突,以及怎样处理冲突。


冲突的隐喻(Conflict Metaphors)











如果将冲突视为一场战争,那么理所当然的,我们就会回避冲突,或激励自己参加“战斗”,不赢不归。然而,我们对冲突并非只能有一种理解,它的本质可以是多元且丰富的。究竟如何看待冲突,这与个体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以及性格特点都有关联。Hocker和Wilmot(2014)在他们的著作中[4],介绍了关于冲突的不同类型的“隐喻”2。通过这些隐喻,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冲突在不同人的眼中具有不同的样子。其中,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那么,你会把冲突比喻成什么呢?下面列举了冲突的部分隐喻(pp.49-58)。其中有你所想的吗?这些对冲突的描述中,又有哪些是你完全没有想过的呢?


  • 冲突是暴力战争。在这种隐喻之下,冲突中的个体的行动目的就是要打击对方并削弱对方战斗力。那么,处理冲突的方式就只有进攻或防御。冲突中的胜利者想要获得更多权力,而失败者则蓄力并在下一次冲突中进行反击。习惯使用军事战争或暴力的冲突隐喻,会极大地限制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创造力。


  • 冲突就像爆炸。在这个比喻中,冲突是被点燃的易燃物,一旦点火就会爆发,且不可控制。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在平静的表面下层层堆积,直到压力冲破表面,情绪像火山一样喷发。在冲突中爆发的人会认为引发冲突的原因是对方点燃了自己,以至于自我失控。爆发的一方会在“爆炸”后减轻一部分自己的内在张力,而另一方则可能在关系上变得疏离。在这个隐喻之下,冲突的处理方式在一方是“爆发”,而另一方是避免“引爆”。例如,在家庭中,为了不要激怒容易发脾气的爸爸或妈妈,孩子们学会隐忍与察言观色,以维持家庭的和平气氛。


  • 冲突是一场官司。将冲突隐喻为官司的人,会认为冲突之中存在清晰的对错,并且可以用法律一样的程序来判定“清白”和“有罪”一方。在这样的隐喻下解决冲突,同事亲友也时常被拉进“庭审现场”,好像“陪审团”一样。然而,人际冲突大多是充斥情感的,没有法律制度或者程序适用于人际冲突,因为很少有“官司”能解决人际冲突之中的深层问题。于是,冲突双方不断回到“法庭”,反复争论,却得不到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判决结果”。


  • 冲突是一张谈判桌。在谈判桌的隐喻中,人们期待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3。谈判桌,象征着将问题摆上桌面,坐在桌前的人们可以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隐喻里,还包含着双方是否权力平等的问题。例如,不具备谈判技巧的人,或在组织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人,或对于“来到谈判桌前”或“离开谈判桌”没有选择权的人,都处在权力不平等中。显然,不平等的双方就算坐到桌前,也难以产生解决冲突的真正方案。


  • 冲突是舞蹈。在舞蹈中,人们会学习与舞伴互动的远近距离、节奏以及配合。舞蹈中的激情与活力令人欢愉,但如果彼此的步伐配合不好,或对舞步毫无把握,就会让双方感到尴尬。尽管如此,舞蹈就是要和舞伴一起创造美丽、优雅、鼓舞人心的东西,这依赖于舞者的技巧、训练以及表达。相比于冲突是谈判桌的隐喻中的理性合作视角,舞蹈为冲突提供的是“合作”的另一种图景。在这里,人们更感性更积极,并将冲突处理视为一种人际互动的艺术。


  • 冲突是一座花园。在冲突中,人们会耐心解决问题,就好像花园需要浇灌、除草、捉虫一样正常。这些行动不会破坏花园的根基,反而会有助于养护花园。花园里需要修剪枝丫,就像人们在关系中一样,也会给彼此留出空间,让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和谐相处。另外,花朵的生长需要时间,人们也会给冲突中的关系以时间,允许它慢慢恢复。但是在花园中,人们不会使用毒药来摧毁花园的根基,正如在关系中,不使用暴力来处理冲突一样。在花园的隐喻中,“创造性冲突”、“具有建设性的冲突”这类词汇频繁出现,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隐喻。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冲突隐喻,但人人心中都有对冲突的理解,隐喻之丰富远不止于此。之所以谈及冲突的隐喻,是因为人们对于冲突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自己怎样处理冲突。比如,在冲突是战争、爆炸或官司的隐喻中,冲突是完全负面的,在冲突中的彼此是利益互斥的,冲突中总有一方想“赢”。而针对谈判桌的冲突隐喻,冲突的处理是理性的,所以会直指问题解决而非情绪发泄。在舞蹈及花园的隐喻中,冲突被视为加深关系中彼此理解、配合与容纳的契机。于是,在冲突到来时,人们会用好它,使关系更进一步。


显而易见的是,当冲突中的双方持有的冲突隐喻彼此不同时,就会在处理冲突时发生阻滞。这时候,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他人,而是理解人们对于冲突会具有不同看法的事实,同时不局限自己在单一的隐喻之中。进而,在冲突中结合当下情境与关系定位,智慧地做出如何处理问题的决定。


冲突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需要用心关注某段关系。如果冲突是必然发生之事,我们要做且能做的,就是在其发生时用合适的方式处理。而在谈论什么是“合适的方式”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你了解自己吗?你知道自己习惯使用怎样的冲突处理方式吗?



小练习:你的“冲突处理方式”什么样?











邀请大家试着回答练习中的问题(见表1),并结合下文的解读,看看自己面对冲突时,习惯性采用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呢?读完全文后再回来阅读一遍你的答案,你有更多的发现吗?

 

回想你和他人之间发生过的数次冲突,时间离现在越近越好,冲突对象是你的重要他人。也就是说,这些冲突都发生在你的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中。对于每一次冲突,针对表格中的三个问题写出你的回答。


表1. 我的冲突处理方式

* 男生A是一位年轻的朋友,表格中记录了他的回答作为例子。



冲突处理方式的类型











“冲突的处理方式”(conflict styles),指的是人们面对冲突时习惯性的反应和一系列行为表现。如果将其分类的话,可以包含回避、顺应、竞争、妥协及合作五种方式(见图1)[3]。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及不适用的情境。上文所说的处理冲突的“合适的方式”,就是在看清冲突情境、自我、对方、以及双方关系之后做出的选择。下面让我们对照图1,近距离认识每种冲突处理方式。



图1. 五种冲突处理方式(p.146,本文作者译图)


图1中包含横纵两个维度,横轴代表的是关注他人的程度,纵轴代表的是关注自我的程度。五种冲突处理方式在横纵坐标上均有不同的特点。


  • 回避(Avoiding):这种冲突处理方式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的程度都很低。在回避中,人们或拒绝承认冲突的存在,或转换话题绕过冲突,或含糊其辞不表明立场,或者用开玩笑的方式无视冲突。总之,使用回避时,人们不肯认真面对冲突。于是,回避无法让最初的问题得到解决,无法达成双方的理解,无法改善关系,而且可能让双方一直处于关系中的紧张状态。


    但在有些情况下,回避有其益处。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冲突中感受到强大的心理冲击,以至于不知“如何思考”,此刻暂时性的回避(例如,与对方进行物理隔离,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可以成为缓冲,帮助你冷静下来并思考妥善的应对方法。又如,如果不回避就会受到来自对方的更大伤害,那么选择回避是明智的。最后,如果一个人不在乎这段关系,只想对方不要干涉和影响自己,那么回避可以达成这一效果。


  • 妥协(Compromising):妥协是对自我以及对他者都持有中等程度的关注,这种冲突处理方式落于图1的中央。妥协是指冲突双方通过允许自己在冲突中有一部分损失,从而获得或维持住另一部分自己重视的东西。另外,当双方的权力不存在巨大差距时,妥协才可能出现,否则就没有妥协的必要了。


    实际情况中,人们往往不情愿妥协,因为妥协总是意味着某些丧失。但是,在一些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情境下,它会成为人们不完全情愿但又无奈接受的选择。有时候,在道德和舆论的压力下,冲突双方能够做出妥协。此外,在其他任何方式都处理不了问题的时候,妥协也可能成为冲突双方最后的选择。


  • 顺应(Obliging/Accommodating):这种方式关注他人的程度高,而关注自我的程度低,也就是顺从对方的需求,给他/她想要的。习惯采用顺应的方式的人不会争取自身利益,而是更偏好一种与对方和谐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然而,顺应不都令人开心,做出顺应的人也可能怀有不同的情绪。有些人出于对团队或家庭的更大利益的维护而用顺应来处理冲突,同时为自我的这种牺牲与担当感到满足;而有些人则是被迫顺应,在顺应的同时会感到不满甚至怨愤。


    顺应最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关系维护。而它的缺陷也很明显,人们采用顺应的方式时,会失去表达自我创造性观点的机会。另外,如果伴侣之间一直使用顺应的方式解决冲突,例如在上面的小练习中,为了不吵架而顺从女友但同时心中忿忿不平的男生A,那么彼此将难以找到机会深入探讨这段关系中的问题。同时,这样的顺应可能是虚假的,同样的问题会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然后再次经由顺应的方式被掩盖下来。


  • 竞争(Dominating/Competing):竞争与顺应刚好相反,这种方式关注自我的程度高,关注他人的程度低。冲突情境就像一个战场,而竞争方式中也包含着攻击性及不合作的行为。同时,使用竞争的冲突处理方式的个体会强势捍卫自己的观点。


    其实竞争不一定必须带有伤害性。对于习惯使用竞争方式的个体,可以用“自信果断”的言行来替代可能出现的攻击性姿态,以避免攻击性所带来的伤害。自信果断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是具有优势的,他们善于表达,并且会为了实现自我目标付出显而易见的努力。这与缺乏自信及优柔寡断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竞争者不会模糊自身需求,也不会抑制自我表达。然而,在现实中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攻击性常常会不自觉地冒头。人们持有攻击性时,会将自身的表达欲推向极致,同时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去实现自身目标。所以,损伤与周围人的关系,这是竞争的处理方式通常伴生的问题。因为竞争中蕴含着非赢即输的逻辑。


    竞争的方式看似有所不足,但在某些情境下,它也具有优势。一类情况是,采用竞争的个体所具有的语言力量能在冲突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想来若要达成这种结果,个体要在展现强势自信的同时,注重沟通与表达的艺术。另一类情况是,个体处于一种看重成果大于关系的环境之中。此外,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中,善于竞争的人的表现也会令人称许,例如辩论赛中的选手,或者法庭上的律师。


  • 合作(Integrating/Collaborating):这种冲突处理方式高度关注自我的需要以及对方的需要,高度关注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高度关注增进彼此关系。看上去这一冲突处理方式就很理想化,在面对令你生气的对象时似乎难以达成。的确,这种方式需要冲突双方投入精力用心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尽全力使用自身所掌握的沟通技巧,让彼此感受到被邀请进入合作的状态。对于一些人来说,用合作来解决冲突的方式需要练习,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人们在合作中,将冲突转变为达成彼此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最终获得“双赢”。因为在过程中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对方,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双方是合作而非对立或倾轧的关系,所以在采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之后,双方的关系通常比冲突发生前更加深入。


    当然,合作也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比如,如果人们认为冲突处理只有合作一种方式可行,那么就会将自己陷入其中。当冲突的另一方拒绝或回避合作时,希望采用合作方式的人就会感到挫败和委屈。又如,如果导致冲突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或双方关系原本是疏离的,就没有必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讨论合作。此外,如果双方的权力或言语能力不平等,合作也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偏离初衷,成为强势一方的“一言堂”。



你擅长使用哪种冲突处理方式呢?











人们可能习惯于使用这类或那类的方式,但也不宜为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及对象的情境因素下,以及在冲突的不同阶段,人们同样可能会改变及灵活使用自己的冲突处理方式4。事实上,没有哪个方式一定是“好的”或“坏的”,最终的评判要取决于文化背景、具体冲突情境以及冲突中的双方想如何对待他们的关系。


在本文的下篇,将向大家介绍冲突中影响沟通氛围的因素都有哪些,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善沟通氛围,让冲突成为增强关系韧性的契机。


欢迎关注。



注释

1.被调查情侣发生冲突次数的比例:“1周多次或更多”占比8.88%;“1周1次”占比15.18%;“2-3周1次”占比24.79%;“1个月1次”占比21.08%;“3个月1次”占比14.01%;“半年1次”占比8.05%;“几乎从不”占比8.02%。更多详情见参考文献[2]。

2.隐喻(metaphor),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3.关于“合作”的方式,详见本文后半部分。

4.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可能采用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调查中超过50%的人们呈现出方式的变化,另外略少于50%的被调查者展现出他们的冲突处理方式的跨情境一致性。见参考文献[3](p.148)。


参考文献

[1]Adler, R.B., Towne, N. Looking Out/Looking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San Francisco: Rinehart Press, 1975.

[2]K Y KnowYourself. 我们研究了四万对情侣,专门研究他们“吵架”的情况. [EB/OL]. (2021-12-22)[2025-9-5]. 澎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35528.

[3]Hocker, J.L, Wilmot, W.W. Interpersonal Conflict[M].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4.

作者:果子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