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职涯漫谈丨生涯人物访谈怎么做?这次来点不一样的(二)

作者:Savannah 发布时间:2021-06-18
经过一轮生涯人物访谈“实战”,学生们再次回到生涯课堂。他们是否找到了自己中意的被访者?是否得到了自己期待的答案?

在访谈过程中,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一些意外收获?

假如还有一次访谈的机会,他们还想做点什么呢?

约访难不难?


在一周的时间里,全班大多学生都完成了访谈。

有人通过父母或同学、朋友的帮助,经过几度连结,找到了自己想要访谈的人。

有人在知乎上联系了自己先前就很想了解其职业路径的一位校友,利用知乎平台进行了付费咨询。

有人借助老师的office hour,达成了一场不止是课程答疑的师生生涯交流。

有人想试试通过国外的职业网站找到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从业者。给异国的陌生人所发送的提问邀请,竟也得到了回复。

老师提问了两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是怎么解决的?同学们仔细想了又想,确实没有什么“困难”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都觉得找到这样职业的人很困难。虽然我们每个人感兴趣的职业看起来都很独特,但是我们组还是都完成了!不仅访谈的过程,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意义。(笔者注:这个小组是多元职业组,大家感兴趣的职业包括运动员经纪人、营养师、律师、国际组织公务员等)

开始毫无头绪不知道怎么找这样的人。虽然知道六度空间的理论,但是现实中完全没有实现过、体验过。最后我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人,真的很神奇。

我以前比较社恐,但是生涯人物访谈“逼”着我去想怎么请求别人的帮助、怎么寻找到资源来做这件事,让我更有行动力,也更自信了。

所以,勇敢地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受访者。

印象最深的点?

有些同学通过访谈,得到了令自己受益匪浅的答案。

我问的问题是,设计到底是自己创新,还是给别人打工?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是创新还是打工,其实全在乎你自己。你想工作安定一些,收入稳定一些,你就去设计院,去给别人打工,自我发挥的空间就有限。你想有自由的空间,你就做独立设计师,但是也要知道,盈亏可能就不稳定。所以设计的是与不是之间,就看我自己如何评价和选择。

我问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总有很多限制,怎么办呢?就好像我想在楼顶上练习吹泡泡糖,物业肯定会阻止。老师和我说,如果这个地方不让你吹泡泡糖,你就去找一个新的地方。哪怕你找了50个地方都不给你吹,可能第51个就同意了。不要停下寻找的脚步,总会有一个地方让你把这个泡泡糖吹出来。但是,你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吹泡泡糖技术的提升,因为当你真的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也得真的能把它吹得足够大,而不是地方找到了你却吹不出来。

也有同学收到了一些出乎自个儿意料的答案。

我问了对方,做软件架构师是否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说当然啦,他每天工作下班后还会学习至少一小时。我觉得非常惊讶和佩服:没想到,已经40多岁还在坚持每天学习!

我问化工工程师,在企业里想获得晋升难不难?才知道原来晋升标准是对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需要足够好的专业技能,能独当一面,评上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也需要靠出色的业绩说话;还需要与同事处理好合作和交往关系等等。确实是不容易。

我被老师反问了:为什么要访谈我?我说,这是我的课程作业。没想到老师对我说:我也建议你,去访谈一下我们楼的门卫。老师的工作你大概是知道的,将来你也很有可能过上类似的生活。但同样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门卫同志,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他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不去和他聊聊,你可能永远也不会了解。

有的同学感触最深的,甚至不是获得了什么信息、找到了什么答案:

做运动员经纪人一直是我梦想中的职业。可是这次我做完访谈,知道了它具体是做什么的,我才知道它和我的想象不一样,才意识到职业选择不能只想着感兴趣,还要看自己是不是适合,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和某某某都是去访谈了自己的老师。我们的老师都很随意,我们,也很随意。我们就闲聊着,他就能给我传递一些观念,改变我一些偏见。我觉得,多和老师聊聊,和老师建立一种情感,一种像哥们儿似的情感,挺好的。

不论得到了多少自己原本想要的讯息,只要主动去开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定会有令自己感受深刻的生涯收获。

如果还有一次访谈机会?

下次我想再找一位已经在投行有正式职位的人士。这次访谈的是在投行全职实习的学长。虽然学长的实习也是全职且工作内容和正式全职者没什么差别,但正式员工肯定有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深的工作体会,可以看看和实习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我想做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这次时间有限,我是通过微信完成的。但是,微信里我只能看到TA想好了的回复,看不到TA的表情和仪态,也不知道TA在知道我的问题之后的反应是什么样,觉得好不好回答,这就错过了很多非语言的信息。

我想找同一个人再访一次。因为这次我通过别人找到TA,我们都不认识,TA给我的回复可能就比较官方、正面一些。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对TA的情况更了解了,更知道怎么提问比较合适;另外我们之间更熟悉了,可能同样的问题TA也会给我不太一样的信息和观点,将来我也还能继续向TA请教。

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希望通过第二次访谈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核对或补充

有的同学认识到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克服了“社交恐惧”,希望促成一次更充分的访谈过程;

有的同学在不经意间提到了社交礼仪(了解被访者的情况;如何提问更合适),以及通过弱联系建立职业社交网络(networking)的想法,开始要为自己长期的生涯发展积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这些教师原先想要讲授和总结的要点,自然而然地成了同学们自己生成的真知灼见——此时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肯定每位同学的收获分享,在提升学生效能感的同时,提炼概念、加深印象;同时鼓励大家继续探索,发展自己的生涯。


两节生涯课堂,一场人物访谈,学生们在团体的动力下生成了若干条精彩的问答,和一系列带上了自我烙印的生涯感悟。

当我们把生涯人物访谈“问什么”、“怎么问”交给了学生自己,我们发现,学生们的真诚投入与分享,不仅带给了他们自己更多的成长,也感动了我们每一个老师: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份美丽的憧憬。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太多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而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契机,鼓励他们结伴而行,放心去飞。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yhQRsc676atvnEUe5GJgw

作者:Savannah

编辑:果子、早早

图片来源: 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