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允许孩子哭泣,呵护孩子完整体验的过程丨天行专栏

作者:佳伲 教育|心理|亲子教养 发布时间:2020-01-09
在成为一个妈妈之后,我对“孩子”这个群体更多了一份敏感和关注。我们常常会在公共场合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哇哇大哭。而爸爸妈妈们的反应,要么就是以比孩子的哭声更高的声音厉声喝止:“不许哭!” “闭嘴!” “再哭我就打你了/不要你了!” 要么就是以各种事物“诱惑”孩子,或者用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试图让孩子停止哭泣:“不哭不哭,妈妈抱”,“宝贝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给你买玩具”,“不哭了,看我这里有个什么好东西”……

这时候,有的孩子可能会止住哭泣了,但也有不少孩子仍然不停,甚至哭得更大声。许多父母接下来的方法,就是干脆往孩子屁股上去几个巴掌:“让你哭!让你哭!” 抑或“你自己在这里哭吧,我走了!” 要么再拿出其他的更有诱惑力的投孩子所好的方法哄停孩子的哭泣……

当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终于不哭了:被打的孩子吓得在原地呆住,被抛弃的孩子赶紧去追家长,被温柔转移注意力的孩子边哽咽边破涕为笑……上述各种做法虽然各有不同,或严厉粗暴或温柔安抚,但目的都只一个:制止孩子的哭泣。然而,每每看到孩子的哭泣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被中断,我总是感觉内心被牵动着:虽然孩子不哭了,但孩子的哽咽声和抽泣声仿佛还在回荡着,他们内心无声的哭泣并没有停止……

每个爸爸或妈妈,对于孩子哭泣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每当面临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只顾着“止哭”,却忽略了哭泣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尤其是在孩子还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需要和感受的阶段。

孩子为什么哭

婴儿时期的孩子,哭有可能是饿了,拉了,尿了,困了,害怕了等各种不舒服的表达;两岁以后的孩子,除了生理需要未被满足时会哭泣,还可能是委屈了,伤心了、想撒娇了,遇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不适应而哭,或者做不好某件事情时着急、烦躁而哭,希望得到安慰和重视而哭,甚至是太高兴了激动而哭……

但很多家长似乎天然地对孩子的哭声有极大的反感和抗拒,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会过去。他们很少能够静心去感受孩子为什么哭,而只是揪住家长自以为是的表面原因:

“不就是没给你买玩具吗?”

“不就是没玩够吗?”

“不就是没按你的想法来吗?”

“至于那么没完没了地哭吗?” 

“……”

家长制止孩子哭泣的原因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泣会心塞,认为孩子的哭声意味着做家长的无能,让他们很有挫败感、无用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如果不及时制止孩子的哭泣,别人会怎么看我?孩子的哭声打扰了别人,自己真是很丢脸!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会心烦,觉得哭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男孩子。很多家长都秉持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对孩子说“男子汉不能随便哭”;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被惯坏了,是拿哭作为要挟大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家长听到宝宝哭会心疼,认为宝宝在哭的时候,会消耗掉很多精力,如果哭的时间太久,宝宝的身体可能会受损,尤其是老人会认为“这样哭会哭坏身体”。

家长可以反思自己制止孩子哭泣是出于哪种原因。不管处于哪一种原因,家长都可以进行一番自我觉察:生活中,我们是否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然地流动?还是也会常常采取压抑、转移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自己视情绪为洪水猛兽,又怎么会允许孩子顺畅地表达情绪呢?也许,在家长的内心里也住着一个哭泣的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是被自己的家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无数次地喝止、中断哭泣。自己的内心原本就有无数个“没有完成的哭泣”,所以家长会本能地去逃避那份不舒服的感受,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时,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制止。

为什么不能随意制止或中断孩子哭泣

 无法帮助孩子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识别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生活中,在处理一件一件的情绪事件的过程中,借由家长、老师等身边的成人的帮助而不断地学会识别情绪:“小朋友不跟你玩你感到很伤心是吗?” “这个玩具总是玩不好,你感到很生气是吗?” “好朋友这样说你,你感到很委屈是吗?”并且学会接纳和处理情绪:“想哭的话可以哭一会儿”,“生气的话你可以深呼吸一下”。如果每次孩子哭泣,我们都不问青红皂白地加以阻断,慢慢地,孩子便会视情绪是不对的,甚至是可怕的,并且由此而产生羞耻感、自卑感,无法培养良好的识别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孩子无法获得完整体验,造成能量阻滞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先天有作为整体、完成整体的倾向。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以及这个过程中引发的未完全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形成了个体的未完成事件。未完成事件会一直持续,直至个体面对并圆满解决之后才会消失。未完成事件会一直持续,直至个体面对并圆满解决之后才会消失。

与这一理念相似,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强调了完整体验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哭泣的制止和阻断,会打断孩子对于引发哭泣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的完整体验,从而造成能量阻滞,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能够顺畅地完整地去经验整个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的孩子,能量是畅通无阻的,将会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与自信,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

走出应对孩子哭泣的误区

有家长提出:“对于孩子的哭泣不加以制止,是否相当于“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一种训练法,这是一种完全把孩子当做机器训练、塑造和矫正的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这种方法从表面来看是不打断孩子的哭泣,实则是一种以粗暴、机械的方式来止哭的方法。它免掉的是亲子之间的亲密连接,免掉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连接感和信任感,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会对孩子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伤害。

怎样应对孩子的哭泣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泣,怎样的方法才是更合理、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呢?家长采取的具体方法可以多样,但总的来说要符合一个重要原则,即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同时呵护和支持孩子完整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我看见并且理解、认可你的感受和情绪;

我陪着你,你可以哭,也可以用其他的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和情绪。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打完预防针后,大多数孩子都会哭泣,也许是因为疼,也许是因为害怕、委屈或者各种不舒服……这时候家长更智慧的应对方式是抱着宝宝:“噢,宝宝好疼啊(好害怕,好委屈),妈妈在,妈妈在这里陪着你,你想哭就哭一会吧……” 妈妈一直抱着宝宝,与宝宝同在并等待他哭完。

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而很多家长却走入了爱的误区,以为爱孩子就是要减少甚至隔绝孩子的负面情绪,以软硬兼施的方式制止或打断孩子的哭泣。从这个角度来讲,过度的爱反而会破坏孩子体验的完整性。

另外,如果家长自身无法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对自己的情绪一直逃避、压抑和转移,那么他们也无法接纳并允许自己的孩子体验和表达情绪。爱孩子,就先从允许孩子哭泣,并且允许自己和孩子完整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开始吧!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8pVCQn5yV15eXBJFVftZg

作者:佳伲

编辑:Savannah、早早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