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说出你的生涯故事(下):生活设计的范式

作者:Savannah 职业生涯 发布时间:2023-02-24

在《说出你的生涯故事》上篇中,我们对20世纪先后出现并日臻成熟的职业指导、生涯发展两种生涯干预范式进行了介绍:


职业指导范式起源于20世纪早期,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美国社会,许多年轻人从乡村涌入城市、从农场进入工厂,战后大量的退伍士兵亦亟需找到稳定的工作以安顿生活。因此,职业指导的核心思路是依据个人的各种特征,将其匹配到与其特征相符合的职业或职位上。


生涯发展的范式则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二战后的美国迎来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大型科层制公司组织的出现和相应中产阶级群体的诞生,使得个人的职业不只是“单次匹配”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在某个组织中逐级晋升、长期发展的愿景。同时,人本主义思潮的盛行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而不只是“匹配到合适的位置”。因此,生涯发展范式强调的是:职业生涯是一个终身的过程(lifelong process),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个体是自我生涯发展的行动主体,要不断地挖掘和发展自我的内在资源,为下一个生涯阶段与任务做准备。


生活设计的范式

直至今天,职业指导与生涯发展范式都仍然是我们理解及干预生涯的有力工具。不过,随着社会变迁的脚步继续向前,原先占据主流的生涯发展范式的社会基础也逐渐被打破: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随着科层制组织的扁平化和就业市场失业率的提高,曾经广泛存在的线性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已经过时(如Super将人的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休期)——大部分人每五年就会换一次工作(Mulins, 2009),而且他们大多从事的都是临时的(temporary)、视情况而定的(contingent)、合同制的(contract)、附属性的(adjunct)或兼职的(part time)工作。这些工作越来越多地被称为“项目”(projects),而“项目”的一大特点是:个人所获报酬是与其所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与其投入的时间)挂钩。


伴随“项目”的概念而来的还有一种新的办公安排:员工大多可以在家工作或者在路上工作(work on the road)——旅馆式办公(hoteling),员工可以在需要办公时灵活地预订办公空间。最近三年,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意外加剧了工作机会的朝不保夕和居家办公等办公形式的实现。


当公司或其他工作组织能够为个人提供稳定的职位和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时,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体职业生涯的拥有者,而且能在多方面管理和组织员工的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今天的个体就需要自己设计和管理生活了——生命历程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life course)(Beck, 2002)已经将职业生涯的责任从组织转移到了个人。人们必须靠自己“获得一种生活(get a life)”。


这就是Savickas提出生涯建构理论及生活设计咨询的社会背景。他认为,生命历程的个体化是 21 世纪全球化的一个标志,它已将咨询行业推向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涯咨询,即关注个人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职业指导和生涯发展的干预范式需要用一种新的范式来补充。生涯咨询的从业者,不应再倡导在某个特定组织(甚至特定行业)内部规划30年的职业路径,而应将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各种可能性做准备和适应环境变化。


   怎么开展一场生活设计咨询?

一个已无组织可依的个体,该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职业生涯呢?Savickas给出的答案,是讲述自我故事。人们是使用故事来组织他们的生活、建构他们的身份认同、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Savickas,2015b: 9)。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存在于他们自己讲述的所在工作生活和社会空间的宏大叙事与自我传记之中。而在生活设计咨询中,咨询师将与来访者达成合作,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来访者生涯叙事及意义的构建,并导向新的生涯行动:


1.通过许多小的故事建构生涯(construct career through small stories);

2.将这些微观叙事重构为宏观叙事或所谓的“生命画像”(reconstruct these micronarratives into a macronarrative or life portrait);

3.共构一个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展开新行动的意图(coconstruct intentions that lead to the next action episode in the real world)。


1. 建构 construction

来访者是带着个人的生涯困惑或问题来寻求生涯咨询的。从叙事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可能意味着个人原先对自我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已经与当下实际的生活环境相互脱离,或者说,个人原本的生涯故事线索已经讲不下去了。因此,他们要寻求咨询的帮助重新找到自我的生涯故事线索,完成生涯过渡、实现生涯转型。而咨询师就可以通过询问来访者当下的生涯叙事以及打断其叙事线索的事件,来开始生活设计。


在第一次会面时,咨询师将对来访者进行访谈,请来访者说一些关于他们如何建构自我、形塑认同和构建职业生涯的小故事。这些基础性的小故事是便于咨询师重新组织一个宏大生涯叙事的基本材料,而这个宏大叙事将可能有助于呈现出来访者接下来可能至关重要的挑战和选择。


访谈开始之前,咨询师首先要询问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在你建构自己的生涯时,我能够帮到你什么(How can I be useful to you as you construct your career)?” 这个问题,是开启整个生活设计咨询的第一步。它将引出来访者对自己目前所遇到生涯问题的讲述(也即Savickas所谓的“过渡叙事(transition narrative)”,让咨询师得以了解来访者想要通过咨询实现什么,并对来访者的诉求做出回应,最终让咨访双方在咨询目标上达成一致。当咨询即将结束时,咨询师也应重新陈述这一问题,并询问来访者:“我们完成了这个目标吗(Have we done this)?” (Savickas,2019:50-54) 而这一沟通过程,也将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最初的合作关系。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生涯建构访谈”(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iew, CCI)。这是Savickas基于其几十年的咨询与研究经验所形成的一套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


(1)角色榜样(Role Models)

童年时最敬佩谁?咨询师会请来访者依次举出三位角色榜样(models),请来访者讲述榜样是什么样的,自己对榜样的敬佩之处是什么;然后询问来访者与这位榜样的相似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也可能会请来访者说明这三位榜样的共同点是什么。因为,当来访者描述出榜样的特征时,实际上他们就叙述了自己的自我概念。


(2)最喜欢的杂志、电视节目或网站(Magazines, Television, Websites)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揭示了来访者显露出来的兴趣和他们喜欢置身的环境。Savickas以自己为例:自己最喜欢的网站清单包括一个辞典网站,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的时候使用它来寻找合适的词语;互联网广播网站Shoutcast,自己经常在上面听音乐;以及旅游网站Travelcity,自己经常用这个网站来安排旅行。因此,可以从中推断其兴趣是写作、音乐和旅行。在倾听来访者对于偏爱环境的回应时,咨询师需要思考第1个问题所反映的来访者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在这些兴趣环境中演变的,因为自我概念和职业兴趣之间通常有着强烈且明显的联系,个体都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来统一自我与环境。


(3)最喜爱的故事(Current Favorite Story)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讲述你喜欢的故事。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生活脚本”(life scripts),即如何通过执行生活脚本在喜爱的环境中(问题2职业兴趣)来扮演自我(问题1角色榜样)。


(4)你的座右铭(Mottos)是什么?

如果没有座右铭,请说一句你记得的谚语,或者现场创造一句自己的格言。座右铭通常会简洁地表达他们进入职业生涯情节下一幕的直觉策略,体现来访者对自己的建议(advice)。


(5)早期回忆(Early Recollections)

请来访者分别描述三段早期回忆的背景、活动和结果,并引导来访者叙述情节发生时他们的体验到的情感,并在叙述完后对每一个故事进行命名和评价。通过来访者对早期回忆的回顾,咨询师得以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对生活的信念。(Savickas, 2019: 59-70)


2.重构 reconstruction

来访者当下遇到的问题,通常很难依据现有的(造成了困难现状的)故事来解决。而生活设计咨询就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修正自己的叙事。生涯咨询师就是要与来访者进行合作,共同定位这个视角,从而可以选择性和创造性地重新解释过去,塑造一个可以处理来访者生涯过渡与转型的叙事。


因此,在通过生涯建构访谈搜集到了来访者丰富的生涯小故事后,咨询师将通过叙事重构,对来访者讲述的小故事进行重新组织整理,形成一个关于来访者的“生命画像(life portrait)”。这个生命画像将包括执念、自我、环境、脚本、建议和未来场景6个明确的主题(注意:这六个主题与访谈问题紧密相关,但与访谈提问的顺序有所不同),并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和意义。站在来访者的立场,这一画像必须具有主观上的实用性,而无须强调客观上准确的逻辑性(Neimeyer, 1995)。因此,咨询师在第二次咨询将这个生命画像叙述给来访者之前,应该自问:在帮助来访者自我探索、促进职业探寻以及辅助职业决策时,这个同一性叙事将如何起作用?(萨维科斯,2015: 165-170)


当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生涯故事和自己的理解,完成生命画像的草稿以后,便可与来访者进行第二次咨询,向来访者叙述这一画像,请其思考这个由咨询师重新建构的叙事,开启对自我生命故事的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或可帮助来访者积累一些关于个体生涯的洞见(insights),放大来访者叙事中的某些主题,以及修正过去某些错误的信念。


3. 共构 coconstruction

基于来访者当下关心的问题,咨询师以生命画像的形式,总结了重构的宏观叙事。接下来便是在来访者对这一生命画像的反思与反身中,双方合作修订这一画像。通过自传推理(autobiographical reasoning)重新设计个人生活,探索以一种可以澄清偏好(clarify priorities)、转移主要趋向(mobilize central tendencies)和增加转换可能性(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ation)的方式,来理解当下的混乱(dislocation)(Savickas, 2015a: 139)。咨询师即可帮助来访者重新安排故事的元素,重新定位自我和生涯故事的视角,重新阐释并充实生涯的意义,并将其清楚地表达出来。当来访者谈论生活中的意义和重要事件时,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明确表达关于其可能自我的意向以及对未来场景的设想,并把这种意向具体化。


这样,来访者和咨询师得以“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可信和真实的故事” (萨维科斯,2015:174),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更能明确意向并通往行动的故事。而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就能进一步促进自我创造、身份塑造和生涯构建。当来访者开始采取深思熟虑的行动来检验他们在咨询中亲自撰写的新叙事时,咨询就完成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能顺利地从重构走向共构,从反思走向反身和行动。Savickas指出,当来访者的讲述过程涉及其内心痛苦或恐惧等强烈情感的表达,或威胁到其自身固有的某些信念时,咨询师需要先帮助来访者处理这些内心的冲突,否则双方是很难开始共构新的生涯叙事及行动计划的。


此时的生活设计咨询即转向了疗愈性叙事(healing narratives):通过一起讨论来访者叙事中所暗含的假设,所忽略或已忘记的事情,对其原视为理所当然的进行解构(deconstruct),将那些自我限制的信念和角色以及文化障碍一一剖析,让来访者得以用新的角度再次叙述生活故事里熟悉的主题,重新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这种解构能够增强来访者生活叙事的整合性和一致性,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Noam, 1988)。因此,生活设计咨询不只是帮助来访者设计生活,也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Savickas, 2015a:139)。

 

表3 生活设计范式的词汇库(Savickas,2015a:140


  三种生涯干预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会看到,三种生涯干预范式中,职业指导范式与后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职业指导干预的咨询师会以权威的身份向来访者提供与其匹配的职位类型。而后两种干预范式(生涯发展和生活设计)则都预设了来访者具有主动性,都会要求来访者对自己的特征、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解决困惑、促进发展。那么,这两者间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


Savickas总结到,生活设计与生涯发展的个体咨询在两方面存在差别。第一,生活设计是由职业心理学主导产生的,而不是源于临床心理学。第二,生活设计是一个后现代的咨询理论,认为意义存在于行为中(in the performance),而不是如现代观点认为意义存在于人身上(in the person)。所以,生活设计关注的是自传式的叙事从而描绘出生涯故事的下一章,而不是个人具有怎样的特质。在生活设计中,生涯咨询师聚焦于由来访者讲述的或其希望演绎的大故事(big stories)而形成的自传。这些宏观叙事帮助咨询师理解来访者个人的独特性、欣赏那些可以感动咨询师的情感。这种系统性的叙事访谈,关注来访者对其故事中叙事主题的反思,并鼓励他们能够在未来继续扩展这些主题,反身性地设计生命中的下一个篇章。(Savickas, 2015a: 138)


Savickas还专门区分了“反思(reflection)”与“反身(reflexivity)”。生涯发展范式下的个体咨询,促进了回顾性的反思(retrospective reflection),而设计个人生活则需要前瞻性的反身(prospective reflexivity)。反思意味着思考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反身意味着在行动之前去考察某个情境。举个例子:在《绿野仙踪》中,当Dorothy问到“现在我们该去哪儿(Now which way do we go)”的时候,她体现的并不是反思性,而是反身性。生命历程的个体化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问自己“我该去哪儿”,来为各种可能性做准备及适应各种问题。(Savickas, 2015a: 136)


在本文上篇中介绍过,Savickas认为职业指导的范式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认识论(formist epistemology),强调现实的稳定性和对事物的分类,核心在于回答“他(来访者)是什么样的?” 生涯发展的范式就是一种有机体认识论(organismic epistemology),强调个体作为主体行动者在实现自我概念和发展职业生涯上的进展;它的核心在于回答:“他/她是如何发展的?” 而生活设计的范式,则是一种源自建构主义的情境主义认识论(contextual paradigm ),其核心在于回答:它是怎样发生的?”


情境主义认为,真实是持续发展着的动态的事件,个体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着的,而行动自身则被概念化为充满了意义的行为。情境主义者并不给人做“分类”(make classification),而是创造“差异”(make distinction);相反,形式主义者则会将人简化为几种类别(例如典型的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RIASEC),而忽略丰富的细节。


总而言之:

职业指导的范式基于形式主义认识论并采用经验主义视角来审视个体的客观差异。咨询师扮演着权威角色,指导来访者并提供建议,将来访者视为演员(actor),将他们所拥有的特质进行打分,并依据分数来为其匹配相应的职业。


生涯发展的范式,是以有机的认识论并采用人本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个体的主观发展。以教师或教练形式展开工作的咨询师,将来访者视为具有能动性的主动适应者(agent),通过了解他们应对所在阶段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以及他们可能需要在新的态度、信念和能力方面得到的帮助,来促进(facilitate)其生涯发展。


生活设计的范式,则采用情境主义的认识论和社会建构视角来关注投射性的个人叙事。咨询师通过“设计”和“治愈”进行工作,将来访者视为创作者(author),通过自传叙事和对生活主题的反思,反身性地构建自我生涯,努力成为对来访者有用(useful)的合作者。


 

表4 三种生涯干预范式的区分(Savickas,2015a:140)

 

依据来访者的需求和社会情境,每一种生涯咨询的范式都各有其价值且能够有效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尽管生活设计范式可能更符合当下流动的社会的特征,但并不会取代职业指导或生涯发展。作为生涯咨询师的我们,可以通过Savickas对这三种范式的总结,整合性地理解不同生涯咨询方法和它们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认识到:


想要成为专家,就要能够通过不止一种话语体系来了解自己的学科;想要胜任生涯咨询工作,必须要有能力提供不同类型的咨询服务、运用多种干预方法。To be an expert, they must know their discipline from more than a single discourse; and to be competent they must be able to provide multiple services and apply various interventions.(Savickas, 2015b: 8)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内容编译自:

Savickas, M. L. (2015a). Career counseling paradigms: Guiding, developing, and designing. In P. J. Hartung, Savickas M. L. & Walsh W. B. (Eds.), APA handbook of career intervention, volume 1: Foundations. Washington, DC,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同时参考了以下文献:

Savickas M. L. (2015b). Life-design counseling manual. Publisher: Author.

Savickas, M. L. (2019). Career counseling / (Second ed.,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series).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马可·L.萨维科斯(2015). 生涯咨询. 郑世彦, 马明伟, 郭本禹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注:限于作者本人水平有限,理解及翻译过程中亦有不确定、没把握之处。由此造成的错误纰漏,非常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作者:Savannah

编辑:小果、苏木

图片来源:拍信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