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职涯漫谈丨职业选择中的“可能自我”——让职业成为实现自己的途径

作者:果子 职业生涯 发布时间:2021-05-14

近期,我们邀请了20名在高校做学生职业发展工作的学生辅导员,请他们每人写下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一个案例,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下述10个维度上标记出案例中的同学表现出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这些职业决策困难的标记类型包括:在决策前的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信念;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足,含缺乏决策过程信息、缺乏自我信息、缺乏职业信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信息;以及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一致,含不可靠消息、(自我)内部冲突、(自我及他者/环境的)外部冲突。对于职业决策困难原因的上述分类是由生涯发展领域的学者Gati, Krausz & Osipow(1996)通过研究制定的(见下图),经我国研究者检验,也适用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


表1 职业决策困难分类  (Gati, Krausz & Osipow,1996)

在辅导员们提供的20个职业决策困难的案例中,一个案例可标记在多个分类上。上述十个分类一共被20名学生辅导员标记了56次,其中,在决策前的阶段最突出的原因是“犹豫不决”(标记10次),而在决策中的阶段最突出的原因并列体现为“缺乏职业信息”(标记8次)及“内部冲突”(标记8次)。也就是说,在近一半的学生辅导员提供的案例里,出现了上述三类原因(见下图)。


图1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调查

通过与学生辅导员们进行案例的分享交流,我们发现,除了外部的职业信息缺乏外,大学生们自身内在的犹豫不决和内部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同学们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迷茫和不确信。

如果读者们留意,还会发现在上述调查中出现的一个有趣现象:在这20个案例中,学生的职业选择困难被判断为因为缺乏自我信息的只有3例。也就是说,辅导员们认为,在案例中的同学们大多并未表现出难以看清自己的职业偏好,但当谈及到如何协调和取舍与自身的职业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时,同学们便在自我内部呈现出纠结与茫然的状态。

职业探索行为主要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自我探索,另一类是环境探索。一项对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在三个月内,增加个体的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行为,将减少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因“缺少信息”而感到的困难。这可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个结论。而在此之外,在研究发现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增加个体的自我探索行为,将减少个体在职业决策中对于不一致信息处理上的困难。也就是说,自我探索行为的增加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收益。总之,了解你自己,这不仅有助于你增加做职业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你提高在决策过程中处理多元信息的能力。(Xu, Hou & Tracey, 2014)

开始职业选择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

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职业发展领域的著名研究者Savickas曾呼吁人们转变对工作的看法,从“为工作而生活”转变为“为生活而工作”。也就是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生命的完满和意义的途径,而非将从事某份具体的工作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职业道路上的“机缘”:接纳职业发展的混沌本质)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是“我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或“我的条件和什么样的工作互相匹配”,而是在分析具体择业信息之前,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职业选择,你“准备”好了吗?——从职业自我概念和认知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看)以及“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关于我的可能性:“可能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Markus和Nurius于1986年就提出了“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的概念。可能自我是一个人关于未来的自己的理解和期许,它同时包含了一个人想成为的样子和不想成为的样子。可能自我源于人的过去及现在的经验。

在可能自我里,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希望自我(hoped-for selves)、预期自我(expected selves)、和恐惧自我(feared selves)。

希望自我是一个人想要成为的自我,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在发展中的内在动力。例如,年轻人在谈到未来时,会说我希望自己是成功的,我要做一个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人,或者说“我要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些表达都是人的希望自我。通常,希望自我对人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会使人产生动力去追求理想。

恐惧自我是一个人害怕成为的自我。例如,有的同学说,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希望自己和他人的交流中产生争吵,于是她会尽量回避矛盾。有的同学说,自己不希望成为一个看起来失败的人,于是他在学业上很拼命,希望自己一直在同龄人中拔得头筹,在未来就业时也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单位里的优秀人才。还有的同学说,自己不想做一份从入职起就一成不变,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工作,这会让他难以忍受,所以自己会避免选择如此性质的职业。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恐惧自我的存在会让一个人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影响自身的选择,个体会做出各种努力试图避免让自己活成恐惧自我的样子。恐惧自我的存在就像一种警觉,让个体付出积极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对恐惧自我的僵化的排斥也可能导致个体发展的不顺利,例如上例中害怕争吵的同学,可能面对人际冲突时一概选择回避的态度,并不利于矛盾的解决,也限制了自身的成长。

预期自我是一个人可能成为的自我。它是个体在希望自我与恐惧自我的感知基础上,结合自我现实,而得到的预期成为的自我。通常,人们通过澄清自己的希望自我和恐惧自我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以及评估自己在现实中在多大程度可以实现它们以及如何去实现它们,从而发展出预期自我。(参见文章结尾部分关于“职业预期自我”的学生实例)

未来职业中的我:“职业可能自我”

落回职业选择领域,“职业可能自我”是一个人对于“可能自我”在职业生涯上的自然延伸,是对自我在职业中的表达和执行的希望和预期,是个体根据工作价值进行描述的表象(Pisarik, 2009)。通俗点说,职业可能自我就是一个人对还未开始的职业中的自己的描摹。

自然而然,可以将职业可能自我理解为具有与可能自我相平行的内部结构,例如,Pisarik(2009)提出在职业可能自我中,有“职业希望自我”(hoped-for work selves)与“职业预期自我”(expected work selves)的两分结构。其中,职业希望自我,是个体对职业的渴望、梦想和希望,不受现实的约束。而职业预期自我则考虑到了具体的生存环境,受到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陈巍(2014)在其研究论文中补充说明了“职业恐惧自我”(feared work selves),指出其是个体对于未来职业中不愿实现的、需要避免的自我的描述。

上述概念词汇繁多,可能看似容易混淆,让我们举个实际的例子,就会容易理解。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分享他欣赏的人时,选择了C语言的创立者之一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他介绍了这位“偶像”在他心目中的样子:有创造力、对生活的富有激情、勇于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他说,这些特质也是自己所崇尚和追求的。这便是这位同学的“职业希望自我”。而当他分享在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自己会努力展现出哪些所追求的特质时,这位同学圈画了几乎上述所有词,却唯独没有选择“有创造力”。他解释说,自己未来的职业应该是做IT相关的工作,而在这样的职业中,客户的需求和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一味追求“有创造力”,反倒可能在工作中产生诸多问题。这就是这位同学“职业预期自我”的具体表达。“让理想照进现实”,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预期自我与职业希望自我之间的关系。


图2  大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对他们的职业可能自我进行描绘

写在最后:
职业是实现你自己的途径,而非终点。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样的,然后就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路径去实现它。而你的初次职业选择,以及之后的每一次职业选择,都只是实现你的可能自我的其中一条路径,仅此而已。如果你同意这一观点,那么择业中的焦虑、苦恼、担心,都是可以化解的。你选的每一条职业路径,都蕴含着实现自己的希望。

“We all have different gifts, so we all have different ways of saying to the world who we are.”【1】

我们都带着不同的天赋生活于世,所以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我是谁。

注释
【1】From the TV Show: Life’s Journeys According to Mister Rogers

参考文献
1、陈巍. 中国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研究述评.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 (9): 12–15, 20.
2、杨莉萍,刘甜芳,吴金铃. 高职生可能自我的特点及其形成——一项深度访谈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71-77.
3、Gati, Krausz & Osipow. 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43:510-526.
4、Hart D, Fegley S, Brengelman D. Perceptions of past,present and future selv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 11(3):265-282.
5、Markus, H., Nufius, P. Possible selv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9): 954-969.
6、Pisarik, C. 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ork Possible Selves, Work Role Salience, 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in Early Adulthood[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09, 3, 35(3): 306-325.

7、Xu, H., Hou, Z., & Tracey, T. J. G. (2014). Relations of environmental and self-career exploration with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2, 654-665.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MvWGjx8eutX1URIQB9J_w

作者:果子

编辑:Savannah、早早

图片来源:果子提供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