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把你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真问题——目标感对于幸福的人生不可或缺

作者:史咏钢 心理|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07

当一种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大的心理隐患之一时,对我而言,关于目标的研究就有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威廉·戴蒙

          (“影响世界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

你会不会感觉到空虚

你有没有人生目标?
“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升职、加薪、评职称、结婚生子……”
你会不会感觉到空虚,当你突然有一天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请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付出所有努力和他人所寄予的拼搏,我希望达成什么?
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可以赋予这些努力以意义?
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为什么它是重要的?
生活中我的终极关切是什么?

你想不想知道:
在疲于应对竞争、工作上的各种要求和社会中的不同责任的现实世界中,我如何才能设法找出一些既能带来回报,同时又富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又不至于“把自己耗干”,不得不减少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
我如何能作为重要的社会一员谋取生活,同时还能给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针对上述问题,本篇文章我们借助一本书——威廉·戴蒙的《目标感》——试着弄明白上述问题的答案。

目标是什么

戴蒙在书中提到,目标是一个把你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只有当你真心地关切世界上的某个问题,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你才算是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校准当下的每一步动作,还能赋予你的人生持久的意义感,让你不至于陷入虚无,不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要想活出幸福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目标。
那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目标?
寻找目标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很容易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陷入误区,成为疏离者、空想者或者浅尝辄止者。

疏离者—没有任何目标却对现状感到满意

举个例子,张同学今年18岁,读大一,他对学校里的任何东西都不那么感兴趣,但他并不打算退学,他觉得学校外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张同学感觉大学的课程很好混,他并不在意选什么课程,随便学点什么都行,他对自己的现状还比较满意,对未来没有什么焦虑感,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什么目标,得过且过就很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疏离者”,他们没有任何目标。也许你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或者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们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也许就处于“疏离者”的状态中。

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已经步入成年,其中一些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但他们并没有为进入社会做好打算。他们会在毕业后搬回父母家里,也许有一份工作,但并不追求长久的事业,如果工作稍微不顺心,就选择辞职,也许再找,也许先在家里待一段时间。他们在亲密关系上的投入也往往有所保留,不愿意走入长久的婚姻。这也是典型的“疏离者”。

疏离者最大的误区在于,他们对于现状是满意的。甚至社会上有些声音会认为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是有好处的:比如,他们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会让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们在学业事业上没有明确方向,那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探索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很多年轻人还把“人生的开放性”挂在嘴边,声称他们在探索更多的可能。

也许有少数的人确实是在认真地思索未来的道路,但是绝大多数疏离者只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并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方向。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在短期内让他们感觉轻松,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他们一直拒绝承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随之而来的空虚感会越来越难以忍受,将会极大地消耗他们的心力。

对于疏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早地认识到疏离状态的危险性,认识到目标感对于幸福的人生不可或缺。

空想者—有目标但缺乏实践

举个例子,王同学是一名大三学生,文学专业,她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业余也有很多兴趣爱好。她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王同学喜欢电影,还演过话剧,她有个模糊的想法,希望用电影改变世界,比如,拍一个反映女性面临困境的纪录片,引发人们的关注。

空想者能够表达出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但几乎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去把目标付诸实践。王同学的目标感比张同学那样的疏离者强了不少,她好像有个方向,朝着自己喜欢的电影和话剧的方向发展。

但是,戴蒙提醒我们,像王同学这样的“空想者”,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她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好比,你喜欢听音乐,就觉得自己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家,你喜欢美食,就想自己也要开一家餐厅,做一名厨师。作为消费者的兴趣当然可能会支撑一个人了解一个行业,进而成为一名真正的从业者,这样的成功案例也不少,但是,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从业者对事业的热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空想者要注意的地方。

空想者最向往的职业通常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金融高管、宇航员、诗人等等,他们往往会有一些浪漫的想象,但极少有人为这场漫长、曲折、充满不确定性的梦想之旅做好准备。空想者最需要的是接受现实的锤炼,帮助他们将空想和现实连接起来。

浅尝辄止者—只是为了目标的表层利益

举个例子,17岁的罗伯特(美国人),对他的未来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说:“高中毕业之后,我打算到军队里面当一名情报官。”然后又补充道,“我想要为政府工作……很多为政府工作的人都是退伍军人,我想要尝试进入联邦调查局或中央情报局。”罗伯特很努力,取得了毕业参军所需的成绩,他也很仔细认真地考虑过兵役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就目前而言,已经可以清晰预见这个17岁年轻人的未来生活。罗伯特看上去在沿着一个稳当而有前景的职业轨迹前进。罗伯特选择这条职业道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带来荣誉,这样你就可以说找到了一份真正的好工作”。他给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军队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去看看世界。我很想到国外看看,一直都未能实现这个心愿。”

从个人角度来看,罗伯特的理由可能是完全合理的。但就他的职业动机和有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而言,他最终仍需要对于他“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有更深入层面的认知才行。跟空想者相比,浅尝辄止者已经在实践中向着目标迈进了,但为什么叫“浅尝辄止者”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军人这个职业最吸引罗伯特的地方是额外的待遇和外在的虚荣。

罗伯特仍在探索,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想要寻求的这份工作所蕴含的内在目标。他所聚焦的一些目标,如额外待遇、国外旅行以及对军队生活的不切实的想法,让他的兴趣有了些“浅尝辄止”的色彩。从长期来看,如果他想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的满足感,从现实层面来看,如果他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做得出色的话,就需要找到那个真正的目标。

总之,浅尝辄止者对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但他们仅仅是认识到了自己能从目标中获得哪些表层的利益,至于这个目标对广大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了解。就拿罗伯特来说,假如他并不明白军人这个职业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那他就不可能贯彻一个职业军人真正的使命。假如他只是想要通过入伍来谋取私利,获得荣誉和稳定的生活,那他又怎么可能为了保护人民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呢?

浅尝辄止者从目标上看到的短浅利益,往往不符合世界对这个目标真正的期待,短视是浅尝辄止者们追求目标路上的最大障碍。

以上,我们明白了在追寻人生目标大道路上可能会进入的三种误区,疏离者意识不到目标对于幸福生活的必要性;空想者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缺乏现实层面的了解和历练;浅尝辄止者仅关注目标带来的现实利益,而缺乏对目标超越于当下的意义的认识。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目标明确者呢?

目标明确者

所有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召唤,反映出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三个特点:他们自身的能力;世界对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要;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愉悦感。

                                                                        ——马克斯·韦伯

举个例子,瑞恩,戴蒙第一次采访他时才12岁。瑞恩在一年级时(6岁的时候)就找到了他的目标。当他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到非洲儿童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干净饮用水而死亡时,瑞恩便有了热切的想法:募集资金为他们修建水井。

瑞恩一开始误以为70美元就可以实现目标,他通过在家里打扫卫生把父母给的零用钱攒起来,但是当他发现修建一口井需要的实际成本多达2000美元时,他并没有泄气,他只是更加努力,并采用了更详细的策略,他相信这样坚持下去终会带来回报:

在家里用吸尘器打扫了4个月卫生之后,我攒到了70美元……然后他们告诉我,你知道吗,瑞恩,修建一口井要花比70美元多得多的钱。70美元只够买上面的手摇泵,建一口井需要2000美元。当他们告诉我这些时,我只是说我要做更多的家务。等到我存了差不多100美元时,我意识到仅通过用吸尘器打扫卫生的方式是没办法实现目标的,于是我就开始去演讲和宣传……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然后我募集到了2000 美元,并且还在不断获得支持。然后就发生了后面的事情,以及更多的事情。我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事情顺理成章进展到下一阶段。

在那之后,瑞恩在家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做“瑞恩的井”,还为这个基金会建了一个网站。到瑞恩14岁的时候,他的基金会已经为世界上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超过50万人用上了瑞恩提供的干净饮用水。至今他的基金会仍然在为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干净的水源。

这是一个目标明确者的优秀案例,即使是在6岁,他也能确定自己明确的目标,关键始于他真正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他和自我之外的世界关联了起来。当他听说非洲儿童的用水条件那么艰难的时候,意识到这是个问题,需要解决,这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真实、迫切的需求。虽然一开始自身的能力并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家人及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初的心愿,瑞恩9岁的时候第一次到乌干达,看到通过他的基金会建的水井让当地人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地庆祝,瑞恩极深地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愉悦感。他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找到清晰、长远目标的关键点:一是发现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二是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

推荐阅读原书《目标感》


戴蒙在书中还通过更为详实的案例及研究给读者指出了通往目标之路的系列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另外,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目标感,戴蒙也在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推荐各位阅读原书。

目标感是把你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真问题,就像一只直指人生目的的罗盘,你或许看不清终点的样子,但你当下的每一步行动,都能向那个笃定的方向靠近一点点。
祝愿阅读此文的读者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感,过上真真切切地生活!

作者:史咏钢

编辑:苏木

图片来源:拍信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