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自我发展丨从人生脚本到成人自我

作者:史咏钢 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0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荣格

真的有所谓的“命运”吗?我们是被命运掌控着还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你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吗?你想改写自己的命运吗?我们今天来为大家介绍一个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的专业的心理学概念——“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生脚本(script)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1】。有时候这个规划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够记得,但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的感觉到。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美国心理学家,创立了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治疗流派,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旨在从对当事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后,协助其认识现实,祛除幼稚冲动,学习成熟适应,从而重建自我永续的健康人生。除了人生脚本的概念广为人知外,他还提出了自我状态。他认为,我们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年自我。在人际关系中,这三种自我会有种种微妙的相互作用。所谓的相互作用分析,就是分析人和人之间是怎样在这三种自我状态下沟通的。

人生脚本,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深入了解,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脚本是什么,只有当它真实发生了、展开了以后,我们才会知道。

人生脚本和人生历程

人生脚本(script)是一个人在童年早期对未来做出的计划,人生历程(life course)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人生历程由基因、父母背景、外部环境共同决定。

伯恩说:每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在头脑中把这个计划带到那里,这就是所谓的“脚本”。对一些不重要的事,他可能会理智地做决定,但对一些重要的事,他其实早已决定好了:他将和哪种人结婚,他会有几个孩子,他会死在何种床上,当他死时谁会在他身边。这一切可能并不是他喜欢的,但却是他无形中希望实现的。

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可能有很多体验并非我们所想要的,但似乎有某种力量在驱使我们那样做:我明明喜欢那个学长可是每次有机会跟他讲话却不敢开口,落荒而逃;我想要健康,想要减肥,想要好身材,可总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大量的甜食,熬到半夜才睡觉;年末岁初,我总是给自己订立了计划,想要早睡早起,绝不拖延工作,可坚持了几天,我总是被旧习惯打败,一年又一年;我想要多做有意义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多读书、少刷手机,少看肥皂剧,但总是无法坚持,在一天结束后带着遗憾和自责入睡;我希望成为一名画家,可我还是学了医,像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虽然我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我很爱自己的丈夫,可总是无法好好跟他沟通,总是指责他抱怨他,也无法好好表达我对他的关心,我们的婚姻关系岌岌可危,这不是我希望的;我想要过有钱人的生活,努力了很多年,可现在每天还是疲于奔命;我明明已经很有钱了,也有了幸福的家庭,可是总觉得不够,还是不断地折腾……

伯恩说:脚本是一个持续的人生计划,幼年时在父母的压力下形成。一旦进入脚本,无论他感到自己在挣扎,还是感到自己很自由,都有一种心理力量,推动他走向命运的结局。

我们的人生历程往往与我们意识到的计划和设想有所出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渐渐发觉生活似乎不是我们原本设想的样子,也许一开始我们会挣扎,会对抗,会调整,渐渐我们会去应对,去适应,去习惯我们所经验到的生活现状。脚本在背后默默地规划展现了我们所经历地生活。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心理学概念来解释,不是我们头脑能够意识到的想法和计划操控了你的人生,而是未经识别的潜意识操控了你的人生。

如何识别自己的脚本

脚本似乎在以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在引导我们思考、认识、行动,我们要如何去识别呢?

有很多方法可以识别自己的“脚本”,诸如,写日记(记录真实的自己),写自传(讲述自己的故事),做心理咨询或者深度谈话(长程的那种,以探索自我为主)等等。

关于识别脚本,笔者推荐一本书——《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你的未来》。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着一则故事,用来回答“我是谁”的终极提问。这则特殊的故事,被本书作者丹·P·麦克亚当斯(Dan P.McAdams)称为“生命故事”(life story)。他认为生命故事就是人们的身份认同(identity)【2】。而“生命故事”正反映了我们的“脚本”。

生命故事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脚本的呈现,举个例子,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和周围照顾者的关系就会决定生命故事的“叙事基调”。如果一个人被父母悉心照料、积极响应,他会感到:世界总体是安全的、可信的。他会发展出相对积极的“叙事基调”(积极的人生脚本),认为即使故事/生活中出现了危机和痛苦,我也能获得足够的支持来解决它。当他长大并遭遇生活中的挫折时,乐观的基调便会起作用,使得他更愿意迎接挑战而不是逃避,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境。然而,如果他在成年后遭遇了过多的打击,他可能会修改自己的叙事基调,从“一切都可应对”的乐观基调变成“悲惨才是常态”的悲观基调(人生脚本似乎发生了改变)。


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就被改写了。——荣格

脚本能不能改变

脚本似乎是某些固定的模式,往往让我们陷入到我们并不期待的人生轨迹之中。那么,脚本能不能改变?

当然可以。

伯恩说:我写《人生脚本》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将人类所有生活与行为简化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这样定义:他能够自发地以理性的和让人信赖的方式做事,并能够适当地考虑他人的需要。一个按固定模式生活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仍旧受制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

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想要改变,想要过上你期待的人生,而不是你被动遭遇的人生,那么在了解了人生脚本的概念之后,真正地去探索知晓自己的人生脚本,你便开启了改变的可能性。

德国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针对如何改变脚本写了一本书——《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她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用积极的情绪抵御恐惧、无力、悲伤、羞愧、孤独或愤怒等负面情绪,或者更简单地说,你应该重新得到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控制,让自己可以更满足地生活——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感到舒服,就像穿上了适合自己的衣服一样【3】。

推荐想要改变的读者去读这本书,了解改变脚本的方法。书中作者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分为了四个部分: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反应和行为)以及成人自我。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人生脚本就被父母所书写。在一些人的成长过程中,严苛的父母、外界的规条,形成了其内在的审判者,让这些人走向偏执,变得越来越不自由。内在审判者就像一个法官,而与之对应的内在小孩就像一个“罪犯”,这个没有得到妥帖照顾的小孩,总会听到一些声音在说:你这样是不好的,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得为我们的婚姻负责,你得为我们的争吵负责……

背负着这样的沉重枷锁,一些人变得怯懦,变得不自信,变得谨小慎微,变得容易内疚自责。他们本应在如花的年龄绽放光彩,结果却不得不蜷缩在厚重的保护壳里,与梦想无缘,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成年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原来成长可以带来改变,自己可以改写自己的故事脚本,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抱那个没有被妥帖照顾的内在小孩,并且与内在的审判者和解。此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成人自我,提升自己的心智化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过上不被过去限定的人生。

成人自我是什么

成人自我是什么?我们可能无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以下的描述也许可以让你明白成人自我是什么。

当成人自我控制我们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状态通常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观自己的灵魂生活,并形成一个基本不会扭曲的自我形象。成人自我就像一件美妙的、量身定做的礼服,如同长在身上一般适合我们,适合当前的生活处境【4】。有了活跃的成人自我,我们就会感觉轻松自在,对当下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可以或多或少地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即使有突发事件我们也不会偏离方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和感受并没有被有害的情绪和行为所控制,我们可以保持冷静的头脑,自己控制事情的进展,并不断注入动力。

有强大成人自我的人,一般都是令人愉快的人,人们很愿意聚集在这类人身边。于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就这样开始了:一个人越是显得沉稳周密,就越是受人欢迎,其本人也越有安全感;而越是有安全感,就越是有人接近他……于是,成人自我就会不断强化自身。

强大、健康的成人自我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发展和培养的。它能使问题变小,让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变弱,引导我们进入可以基本满足自我和环境需要的状态中。

发展出一个强大、健康的成人自我的前提

发展成人自我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情感需求(对联系、自主和能力的需求,被允许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对乐趣和游戏的需求,以及认识现实界限的需求)得到满足。其实,这些需求在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都应该得到满足。如果孩子感觉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甚至是不好的,那么他们就很难在内心培养出一个强大健康的成人自我。另一方面,稳定而充满爱的家庭。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被满足了上述基本情感需求的孩子们,大都来自这样的家庭,他们的需求受到重视,家庭也会为他们设定明确的界限,犯傻和玩耍也是被允许和鼓励的。如此,他们在日后就很可能会形成完善的成人自我。尖锐地说,这很不公平:那些拥有快乐童年的人,成年后也会轻松一些;而那些小时候有不幸遭遇的人,以后也会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在人际交往中、在私人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对于我们身上其他积极的部分——幸福小孩,也是如此。那些在童年时期玩过游戏、有过乐趣的人,成年后很可能更容易获得快乐。成人自我发展良好的人,内心往往也有一个强大的幸福小孩。相反,内心有个严重受伤小孩的人,通常既有一个不太活跃的幸福小孩,也有一个发展不健全的成人自我。换句话说,如果你拥有一个强大的成人自我,通常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调用自己身上的幸福小孩,而且在你的人际生活和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可能几乎没有突出的、可担心的问题。

如何发展成人自我

如果没有幸福的童年,就注定了人的一生都不会幸福吗?

网络上曾有“父母皆祸害”的社群吐槽:“都因为父母,我才会这样”……但吐槽并不能帮我们走向更好的人生。

在孩童时期,我们能够用以支持自己的资源不足,但是到了成人阶段,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去支持自己,为了能够过上让自己更满意的人生,我们需要本着对自我负责的态度,去改写人生脚本,发展成人自我。

发展成人自我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感受认知。如果我们能够感知并满足自己和对方的需求,那么成人自我就很可能正在参与其中。为此,我们必须能够感知自己及对方的感受。
如果对需求的感知与满足是片面的,即只考虑自己的需求,或者只考虑对方的需求,那么更确切地说,就是有害、幼稚的部分在我们身上活跃着。这时,我们只会觉察到某些情绪,或者对情绪根本毫无察觉。

吉塔·雅各布总结了成人自我和我们身上有害部分的区别特征,对照下表,我们可以检视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步:

【5】

在《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这本书中,有很多练习帮助你去发展成人自我,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阅读了解。

综上,你了解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童年时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脚本,人生脚本决定了我们很多的行为反应方式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这些都影响了我们人生的走向,似乎决定了我们的“命运”。看清自己人生脚本的方式是记日记或者做长程的深度对话。而改变脚本过上更好生活的方式是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成人自我。

关于改变,吉塔在她的书中有一段话,写在这里与各位读者共勉:我们的目标是想清楚自己是谁,需要什么,然后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所有的梦想。重要的是接受界限和限制,对我们的生活和可能性保持现实的态度。但也要认真对待我们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不要满足于那些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也不想要的东西【6】。

愿各位拿出勇气选择自己所爱——生活得更轻松、更有意义!

注释
【1】 Eric Berne.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25.
【2】 Eric Berne.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25.
【3】[德] 吉塔·雅各布著,蔡清雨译.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24.
【4】[德] 吉塔·雅各布著,蔡清雨译.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24.
【5】[德] 吉塔·雅各布著,蔡清雨译.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11.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MQQjUM1xNNCFdncsZ8gCQ

作者:史咏钢

编辑:早早

图片来源: 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