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哲学沙龙丨休谟疑难的理论效应及解决途径(一) —— 康德的“先验之路”

作者:黑鱼与橘猫 哲学 发布时间:2020-09-04
作者按:
知识始终是近代西方哲学聚焦的中心话题。通常而言,知识由如下三个要素构成:以命题形式表达的真实陈述,对这个命题陈述的信念以及对这个信念之正当性的证明。大卫·休谟(David Hume)之前的哲学家一般认为命题之真是信念的前提与基础,但休谟却巧妙地进行了“格式塔转换”,将信念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置于命题之真上。那么,在休谟的哲学视角下,什么是信念?作为信念基础的因果关系又如何形成并产生作用?在前面三期推送的短文中,作者已经分别从信念、因果关系以及习惯三个主题阐明了休谟如何完成了一次近代“知识学革命”。现在,作者将沿着近代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脉络简要评述休谟视角的哲学史效应,包括他留下的“归纳疑难”及其后学的解决方案。这一期将推送第一种解决方案即康德的“先验之路”。

休谟在漂亮地完成了一次近代“知识学革命”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归纳难题,卡尔·波普将这一问题概括为“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并第一次将归纳问题称作“休谟问题”。归纳问题还有其他的表述方式,比如“在归纳推理中,对于从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到未被观察到的事实的推断,我们有什么恰当的证据”?“我们有什么理由从对个别事例的观察中引出普遍性的结论”?“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的推论如何能够得到证明”?(周晓亮,1999:186-187)



▲Photo of David Hume

归纳(Induction)一词是从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希腊文ἐπαγωγή(“向上之路”)翻译而来。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归纳意指构建普遍的命题,即通过对个别事例的考察,构建一个具有“所有的S都是P”这类形式的命题,比如见到的第一只天鹅是白的,第二只天鹅是白的,第三只天鹅是白的……由此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他主要讨论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这两种归纳推理形式,不过,它们都是根据对既有前提事实的整理分类而提出的普遍的理论判断,因而属于枚举归纳。休谟讨论的则是另一种类型的归纳即因果归纳,它的基本特征是超出前提事实而推出前提所不包括的推测性结论。休谟之前的哲学家都认为因果归纳具有普遍必然性,可以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休谟通过对传统因果关系概念展开怀疑、批判,指出因果归纳并没有必然的逻辑根据,而只有心理习惯的证据。这个回答带有鲜明的怀疑主义色彩,是对人类理性的质疑。在《研究》中,休谟将自己关于因果关系的心理主义解释称为“怀疑主义的解决方法”。(参见休谟,2007:第五章)

休谟对归纳问题的解答打破了之前人们对因果归纳确实性所秉持的一贯信念,他通过怀疑主义的经典方式将归纳问题摆在了近代哲学家面前。休谟的思考推动了几代哲学家关于因果归纳的深入探讨,这些探讨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解。接下来,笔者将简要介绍为解决归纳难题所设想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方案。

一、先验之路

在因果关系的来源问题上,休谟最终诉诸于心灵,走上了心理主义的道路。但是,休谟以后,如何消除心理主义特有的主观性和神秘色彩,把解决因果归纳问题的途径重新导向纯粹理性的立场,从而维护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呢?康德结合先验原则,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同外在事物无关,只要与自己的内在法则相一致,而不会自相矛盾,它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就完全不同。因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类知识便只能是或然的。由此可见,经验论的理想固然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了困境:唯理论试图从理性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但休谟证明了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康德则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即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但另一方面,他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康德区分了“先天的”(a priori)和“后天的”(a posteriori)这一对概念。“先天的”意指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的、必然的,康德因而也称之为“客观的”;“后天的”则意指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以及相对的。知识的形成是否依赖于经验?这是区分“先天的”与“后天的”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强调“先天的”这个概念不仅包括独立于这个或者那个单独的经验,而且意指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毕竟有些出自经验的知识,我们也习惯于说能够先天地产生或者享有它们。这是因为我们不是直接从经验中、而是从某个普遍规则中引出了这些知识,但这个规则本身仍然来自经验。例如,每当我们挖房子的地基,我们本可以先天地就知道房子会倒,而不必等到这房子真的倒下来。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是完全先天地知道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事先已经通过经验得知物体是有重量的,如果抽掉支撑物它们就会倒下来。(康德,2004:2)由此可见,康德的“先天的”是一个更为严格的哲学概念,它意指在任何层面都不是来自经验。



▲Photo of Immanuel Kant

不特如此,康德还区分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他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不是概念而是判断,因为单个概念并不能构成知识。康德将判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意指这样一类判断,“在其中谓词与主词的连结是通过同一性得到思考的”(康德,2004:8),换言之,分析判断的谓词原本就蕴涵于主词,实际上是从主词中抽取出来的,例如,一切物体都有广延。这类判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因为它“通过谓词并未给主词增加任何东西,而只是通过分析把主词概念分解为它的分概念,这些分概念在主词中已经(虽然是模糊地)被思考过了”(康德,2004:8)。也就是说,分析判断并没有给我们的知识增添新的内容。综合判断的谓词则是我们后来通过经验加在主词之上的,这类判断在主词概念上增加了一个谓词,这个谓词在主词概念中完全不曾被设想,因而不能经由对主词概念的任何分析而被抽取出来,例如,一切物体都是有重量的。由于这种判断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因而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可见,真正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因果归纳得出的知识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被表述成另一种形式,即因果归纳得出的知识是否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首先,通过时间、空间这些先天感性直观形式摄入的感性材料是混乱杂多的,必须通过知性范畴进行整理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所谓的“范畴”则意指“赋予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表达,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康德,2004:71)。因此,范畴就是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共划分出了四组十二个知性范畴,因果关系【1】正是其中之一,属于“关系”范畴。因此,通过因果归纳得到的知识同样具有先天必然性。其次,不管是因果归纳还是枚举归纳,任何通过归纳得到的知识都在时间上始于个别的经验事实,因而属于经验判断。任何经验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因为经由经验归纳得到的内容都是或然的,它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通过因果归纳得到的知识也属于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通过因果归纳得出的知识既具有先天必然性,又同时是综合判断,因此属于先天综合判断。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通过因果归纳得到的知识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因果归纳就可以被视为任何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见,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通过先验原则为因果归纳确立了理性根基。

然而,这类先验的解决方法具有一个致命弱点:诸如“范畴”这些先天概念是未经经验证实的概念,而且在终极意义上也无法得到证实,它们至多只能是一种约定、规定,是主观的能动构造,它们的存在并没有确凿的认识论根据。任何所谓的先天概念甚至可以被发现实际上含有后天经验的成分。因此,借助先天概念解决或者避免休谟的归纳疑难,存在明显的缺陷。

(未完待续)

注释
[1]康德将人类的知性范畴划分为四组,分别是量、质、关系和模态。每组范畴又都包括三个具体的子范畴,总共有十二个基本形式。其中“原因与结果”属于第三组即关系的范畴。具体参见康德,2004:71-72。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 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hniaHcXxi5k_nqWx99EmA

作者:黑鱼与橘猫

编辑:Smiles、早早

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