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丨天行专栏

作者:史咏钢 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15
人们为什么会不一样?

为什么你这样想,他那样想;为什么你这么做,她那么做;为什么你们听了同一堂课,却学到了不一样的知识?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方认为,是因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实实在在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差异包括较为古老的颅相学(头骨的大小的和形状差异决定人的智力和性格差异)以及现在较为流行的基因学说,后者认为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和智力的差异。

另一方则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人们的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这一方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他是智商测试的发明者。

智商测试?也许你会好奇,难道智商测试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嘛?其实并非如此。

比奈于20世纪初在巴黎工作,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从而设计出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归正轨。

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下面是从他的代表作《儿童学的新观念》(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中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进行研究后总结道:

一些现代哲学家……断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同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到底哪种观点才正确?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在概念上,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就像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其实,关于基因与环境的探讨是一回事,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给你带来的影响又是一回事。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用她20年的研究表明,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能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简单的信念有能力改变你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你的生活?

我们先来了解德韦克教授命名的两种信念也就是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持有这样思维的个体会时刻想要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或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持有这种思维的个体会认为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一项神奇的心理学研究


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之后,德韦克并没有止步,她通过研究进一步建立了因果关系,得出结论,只要你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促进他的成长。她是怎么证明的呢?

一组是实验组,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他们看了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两段视频,视频告诉他们人的智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另一组是控制组,也看了两段视频,但他们看的是一般的介绍大脑的视频,并没有涉及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个实验被设计得非常严格,就好像医学界测试新药一样。研究者请了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管理整个实验,可以说这是一个“三盲”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老师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的这三拨人,都不知道谁被分到了哪个组,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学期结束的时候,实验组的平均GPA比控制组高出了0.03分。这个差距其实很小,美国的GPA系统中 A = 4 分,一般学生拿3分左右的话,0.03分就相当于成绩提高了1%而已。这个效应当然很微弱,可是考虑到这是一项针对一万多人进行的实验,它是一个显著的效应,而且仅仅只是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而已,这等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成绩提高了1%。对应到高考,这就相当于是700和707分的差别。而且实验对差生的影响更大,GPA提高了0.08分。实验组期末考试得D和F的概率还降低了3%。另外,有些学生在看了视频之后,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是不是很神奇?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偶然的机会看了两段视频,得知人的智能是可以成长的,从此埋下成长思维模式的种子,奋发图强,取得进步。

这还只是思维模式在学习方面的一个差异表现,其实思维模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际关系、商业、教育等等,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些方面的案例,推荐阅读德韦克的著作《终身成长》。

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

对照前文的表格,你也许会发现,好像自己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都有一些。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要想更多向成长型思维发展,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首先要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其次,我们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如,有人可能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有人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你要想一想:最近一次你出现固定型思维是什么时候?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它导致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你都付诸了什么行动?

举个例子,德韦克在书中提到一位团队领导在一次被激发出固定型思维时的感受及行动——“当我们面临一项工作的最终截止日期,整个团队都很紧张的时候,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就会开始评价员工。我开始不断地吹毛求疵,而不是去给我的团队打气——没有人做的事是对的,你们速度都太慢了。那些突破性的点子去哪了?我们肯定完成不了了。通常的结果就是,我只好接手,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无须多说,这对团队士气没有什么好处。”

当你了解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及它出现的原因之后,第三步,要给它命名。可以是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也可是一本书、一个电影的名字,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名字,用来警醒你,总之,命名之后,再次出现固定型思维的时候你就要用这个名字来对待它。

举个例子,有人将她的固定型思维命名为“甜心老爹”,她是这样描述甜心老爹的——“就像婚姻一样,我知道无论肥胖或纤瘦、疾病或健康、生或死,‘甜心老爹’都会与我同在。当我走出我的舒适区,受到批评,或者经历失败的时候,他都会出现,让我变得戒备心很强,迁怒他人,或者停滞不前。‘甜心老爹’以不离开舒适区来寻求平静,但他顽固不变的指导方针总是试图将我困在他如一潭死水般的世界里,因此他的观点和我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第四步,是教育。在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表现以及对你造成的影响,并且让它有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教育它,让它同你一起成长。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要学会跟它沟通,你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你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实际上,固定型思维原本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是它本身的方法却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你要用成长型思维的新方法去教育它,让它来帮助和支持你:让它接受挑战,不放弃,在受挫折后卷土重来,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你要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观点,但也要慢慢去教它用不同的方法去想问题,带它一起踏上你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最后举个老师陪伴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例子——有一段时间,这位老师让她教的小学生们谈论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给他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名字。班里一个男孩不愿意去做这件事,其他很多事情他也一样不配合。不管老师怎么温柔地鼓励他,很多事情他都不愿意做。他坐在那里,一连好几个星期不说话,而其他同学则在忙着谈论或者画下他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有胆小的萨利、懒惰的拉里、焦虑的安迪或者无助的汉娜。老师告诉这名学生,如果他准备好了,老师会在身边听他讲。有一天,突然,这个男孩说:“充满负能量的丹。” “什么?”老师问。“充满负能量的丹,”他重复道,“我做什么事都会错。我什么都做不对。所以所有人都对我不好。”每当他做作业的时候,充满负能量的丹都会对他大喊,让他无法继续。这位老师立即走到他身边,帮助他和丹一起学习,最终丹的态度软了下来,给了他一些空间,让他去做他的作业。从此之后,他进步得非常快。

最后,在你命名并制服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之后,你要学会设立成长型目标。

对照上述表格,在你考虑每一天将如何度过的时候,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时候,制定一个计划,然后问自己: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计划?

思考何时何地和用什么方式才能让你的计划更加具体。思考用什么方式能让你行动起来,去寻找一切方法,将你的计划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

当你遇到不可避免的阻碍与挫折时,制定一个新的计划,并再问一遍自己: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我的新计划?

不管你感觉多差,都要这样做!

获得成功之后,别忘了问自己:

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要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是改变,是可能的,也是值得的!

愿你在努力之后,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参考文献
1.Bradley Busch, This cheap, brief “growth mindset” intervention shifted struggling students onto a more successful trajectory, The BPS Research Digest, 3/23/2018.
2.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nwRMxfPJV_rfooT0QUPiw

作者:史咏钢

编辑:Savannah、早早

图片来源: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