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优秀的绵羊》:光环背后的脆弱与无奈丨天行推书

作者:阿征 教育|心理 发布时间:2018-07-27

本期推书将为你介绍一本讲述和反思美国精英教育的作品《优秀的绵羊》。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带你走进美国精英青少年的世界,探寻他们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心态,并讨论“精英教育”亟待做出怎样的改变——多数人眼里的“精英”,是否有不为人知的脆弱和迷茫?他们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精英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这些问题,你也许能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思路。


“虚弱”的精英

当人们谈起“精英”,大多数人给出的描述大概是:“拥有耀眼的文凭,就职于世界顶尖公司,具有某些特长,拥有优雅的谈吐和令人喜爱的性格……”。不得不说,精英们凭借聪慧和毅力战胜了无数挑战,他们理应获得他人的艳羡,并赢得更多社会资源。然而,在种种令人神往的光环背后,精英们的感受和体验往往并未受到关注。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犀利又不失客观地阐述了美国精英学子复杂的感受和冲突。
 
为了申请美国顶尖学府,学子们努力打造“完美履历”:同时上7-10节AP课(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在高中时期选修并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可换取美国大学学分),疯狂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与竞赛,成为既“全能”又有专长的超人选手。在进入大学后,不少学霸选修2个或以上的专业,竭尽所能选容易拿A的课程。然而,当谈及真正的感受和处境,许多学生谈到的是迷茫、恐惧、孤独、焦虑、空虚……甚至有学生承认:“自己就像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成为“精英”的他们,似乎无形中被限制了对生活无限可能性的探求,更难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挚爱。

将自己打造成全能战神的同时,他们在每次应战的路上都如履薄冰,生怕走错任何一步。书中提到,有位女生得知自己的SAT成绩不如意时,甚至想到了轻生。他们无法承担“自己是失败者”所带来的煎熬和不安。他们尽可能地回避风险,避免参加高难度任务,力求在每次竞争中拔得头筹,以此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所有人肯定”。优秀又聪慧的他们时常处在“自负”和“自卑”的冰火两重天,时而自我膨胀到极致,时而又认为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

人们对于精英的描述高度相似,精英学校的毕业生也趋于同质化。美国顶尖学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经济、金融类专业。很多人过于注重所受教育的短期回报率,以及工作能带来的“标签”。同样的现象绝不只存在于发达国家,在你我身边也有无数名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找工作时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就是要找一个配得上自己名校光环的工作。但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工作1-3年后发现,所谓的光环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正如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威廉·R·费茨蒙斯所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选自《优秀的绵羊》第一章)


 “优秀的绵羊”背后的原因

这些人人羡慕的精英学子,为什么如此虚弱呢?在作者看来,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 自我寻求不足

精英学子们,大多都缺少对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他的著作《人的自我寻求》中写道,“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这无疑反映出精英家庭孩子的真实面貌。而这种缺乏真正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塑造”的。

诚然,精英学子的父母中,不少人拥有过人之处: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满足了当时社会人才的考核标准,拥有了名利双收的结局。在精英父母们年轻的时代,成功的价值观相对单一,他们很少出现迷茫、孤独、空虚感。然而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人类的许多职能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对未来没有把握感,每天都面临着迷失自我的困境。可是,不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却都鲜有“对自我的寻求”这一课。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成为“人生赢家”才能顺利应对“赢家通吃”的环境。正如作者谈到的,那些精英的家长普遍想要“控制孩子,以保证他们将来的稳定和舒适”。家长希望能够塑造出“完美”的孩子,并成功地灌输给孩子“你成功了,才实现了我们的价值,我们才会真正的高兴”这样的思考方式。因此,这些聪颖又勤奋的孩子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严重依赖于外在评价体系。

家长对于孩子学业与课外活动的认可,也大多都是停留在功利的层面,例如这样做可以为申请顶尖大学或找到好工作增添亮点。然而,学术能力的优异是否代表自我探索的深入?文艺和体育带给孩子的长久意义是什么?社会服务活动将会如何令孩子认识所处在的环境并思考能做出的改变? 这些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总是被家长所忽视。正如作者写到的一位耶鲁学子曾说:“她(母亲)希望我能够获得一切,但恰恰不让我得到我想要的。”

2. 精英教育体制

美国顶尖名校的招生制度根本上是要获胜者展现“贵族阶层特质”:具有傲人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 AP)与名校推荐信,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具有文艺和体育特长,乃至校友捐赠……而对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学子而言,由于资源的匮乏,成功拿到名校通行券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无法达到真正的公平。
 
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主要指美国顶尖私立校),使得学校与学生之间成为“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关系,学校在意呈现的服务是否有人买单,而学生则考虑能否享受学校提供的服务。双方的关注点更多在短期利益或需要(如:打造受市场热门行业欢迎的毕业生,培养学生在职场特定领域的能力),而非长足的发展和追求(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与教育的初衷确是背道而驰。

另外,顶尖大学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水平的优劣对教授的职业发展影响远比不上科研。越来越多的教授在课堂所讲授的大多只是自己熟知领域内的知识,这使得本科生的学习往往缺少大局观和连贯性,更遑论深刻理解大学教育本身存在的意义。

改变的出路:认识自己与世界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曾说:“人性不是一部按照模型就可以造就并完全按为它设定的程序来工作的机器,相反,人性是一棵树,它需要按照使它成为一种生物的内部力量的倾向,自己在各个方面成长和发展”(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父母和学校的角色,应像是培育者和守护者:成为好的榜样,并给予孩子关注、支持和陪伴,等待孩子生发出自己成长的力量和勇气。
 
笔者的大学老师(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并未听他们的话,但又能生活得很好”。刚开始我并不能完全理解,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有了体会。这恰恰说明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由意志,能够独立、勇敢地面对生活,能够为自己负责。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位医生的发现:许多青少年患者“自我空间”的缺失。他们对生活的表述缺少与自我的关联。当谈及未来时,他们只会说“要钱”、“要哈佛”、“要豪宅”……这样的表述中缺乏对自身需求的真正理解和渴望。当一个人缺少自我意识,对于“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没有成熟的思考和认识,自然无法对“我想要”什么做出准确地回答。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未来的主流是能够建立新行业,创造新工作的人群,而并非服务于先有行业的人”(选自《优秀的绵羊》第八章)。显然,未来的人才需要创造力,有思考能力,有勇气,有责任感,能够独当一面……而在“优秀的绵羊”身上,这些特质的展现并未达到预期,而若想成为这样的人,首先是“成为自己”,之后才能散发出自我真正的力量。
 
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过程中,学校的使命首先应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在课堂,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真正倾听学生的表达,带领学生广泛涉猎,探索自己热爱的事物,思考每个想法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接受挑战、容忍不确定性,敢于质疑权威。上课形式应注重研讨、提问,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探究,并拥有兼济天下的使命与责任感。

正如本书作者所述:“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选自《优秀的绵羊》第五章)。大学理应帮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建立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我该如何拥有我想要的生活?”。这个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却十分值得。在精英学子们真正认识自己的追求和挚爱前,体验人文素养、感受千百年来人性的变化与历史的更替、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思考与判断,比起为满足他人的眼光而塑造出“完美简历”,要有意义和可持续得多。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48PgIiG9K3gkAzyOjGP8w

作者:阿征

编辑:Savannah、莫语奚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