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职涯漫谈丨 面临求职的大学生,职业准备状态如何?——他/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作者:果子 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21
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谈到,随着大学时光的流逝,当学生们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之时,便加速进入了一个职业自我的建构过程,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逐渐发展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的自我概念(Super, Savickas, & Super, 1996)。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即将到来的职业发展“准备好”,意味着个体有能力考量复杂的环境因素,并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的选择,这种能力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个体愿意探索自我的价值观、兴趣、能力等,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2.个体愿意了解职业世界,获得关于职业的知识和信息;3.个体愿意面对及处理职业发展中的决策与问题解决的过程。(Sampson, Peterson, Reardon, & Lenz, 2000)。(点击:面对职业选择,你“准备”好了吗?

那么,十几年学生身份即将结束,人生新篇章就要展开的大学生们,在这一职业准备的过程之中,有着哪些心路历程?在近期的研究中,我们访谈了两所具有代表性的一流大学的同学,受访同学们的切身经历,展现了不同的职业准备状态,也从多个角度呼应了学者们的观点。

回避: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对于许多同学而言,求职期经常与毕业季重合。求职,应对的是纷繁复杂的新世界,实习、投简历、参加面试……无论哪一样自己都是新手起步,都需要从零学起。然而同时,写论文、答辩,走出象牙塔的最后冲刺期,同样需要全力以赴。在这一阶段,一些同学由于尚未做好准备,对于启动求职事项的兴趣低落。这种“准备”可能是现实的,例如遭遇毕业论文或答辩的困难,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尤其是对于职业未来的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因毕业论文的压力大,于是对求职拖沓,不想面对。

“这个时候应该毕业论文都做完了,但我还没有完成,所以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强的兴趣和动力去找工作,非常的拖沓,也不是很想先把时间都放在那件(求职)事情上,因为我有一个前提性的保证,是我要毕业,可是目前在毕业这件事情上就比较悲观。”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于职场生活的想象让我害怕。

“现在大部分的身边的人,包括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我觉得,走入职场你得不到想要的那种尊重,大家只会把你当一个工具,我的工作不会有价值,所以给我造成了一种恐慌。我觉得我没有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完全没有走出去进入社会,去扮演这样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作角色的准备,想到要当个螺丝钉就非常害怕。”(对于职场中的自我价值的想象)

“我觉得职场之中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还没有步入职场,现在对它的评价是比较偏于负面的,可能比学校里的人际关系负面。我在想职场的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会不会更多的是蒙上了一层疏远的薄纱,我不能让别人完全知道我在想什么,可能我还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对于职场人际的想象)

“我最害怕的是遇到很繁重的工作,我一开始很喜欢一份工作,然后慢慢的可能也会(因繁重而)丧失对它的兴趣。”(对于遭遇职业倦怠(点击:职业倦怠,你经历过吗?)的担忧)

因回避而拖延自己求职的脚步,可能这在求职季的初期是一些同学在内心甚至行动上的状态。然而,随着毕业的临近,在环境氛围的推动下,更多的同学开始直面必须求职的现实。

面对:每个人都是从笨拙中起步

对于大学生而言,求职就是要从幻想走入现实,这是一个真实的职业世界,需要付出精力去了解信息,也需要付出热情去获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经历笨拙却脚踏实地的起步,才能走向华丽蜕变。

我要开始认真了解职业信息了。


我从业的可能性都有哪些?我心仪的岗位真的和我匹配吗?我的几个选项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是书本之外的另一种学习,而且没有老师可以一股脑交给你,它需要你不急不躁,寻求方法,并且不能偏听偏信,要在综合各方信息后做出自己客观的判断。


例如,有同学说,以前参加宣讲会只是听听,后来听到师姐分享的经验,才发现会后抓住跟HR交流的机会十分重要。

“我不是很了解其他的,也可能去高校,因为那些大学也是在人才引进,我才知道人才引进跟选调是两条路,我之前以为是一条路。宣讲会后我主动去交流,看到了具体的通知文件的时候,我才真的把它们分的很清楚,我知道这个是什么,对应的要求是什么,可以做不同的准备。”

不管最终选择如何,先把必要的工作做足。

“像是这样一条路,要求你有任职经历,所以我就在学校做了相关的准备。这不是我确定的选择,只是一条我现在能看到的路,但是它既然要有这些要求,我想我当然是越早达到越好,也不影响我很多,所以我觉得做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的。即使是做了这些准备,你以后不去,它也是一个你的工作经历。”
实习:经历挫败也获得真实的成长
“学校会让你进入一个真实的班级去讲一节课,下面有一堆老师旁听,这其实是我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失败的,属于那种,我讲完之后,我自己都不会愿意听我这种人讲课。但是后来经过一周的调整,我又去讲了一次,当时老师给我的评价就是说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那一周在学校里相当于跟了一周的班级的实习,对于教师和教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其实我发现我是能够去思考并改正的,是能做好的。”

接纳职场中可能发生的非理想化的情境

“自己有段时间情绪低落,主要原因是和实验室同学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案不被导师认可。后来和父亲沟通过,觉得这是一件你去职场后很重要的事情。领导不可能对于每一个方向都很了解,所以他并不一定会直接认可你的方案,即使你觉得你的方案是没有问题的,但领导肯定会有他的选择。那么你需要接受这件事情,在接受之后再想一些其他的方法去弥补,比如说我认为另一个方案有问题,我就要验证它的问题,这样自己就感觉更有平常心了。”

成长:突破自我和环境的局限

求职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契机,无论与人沟通,还是理解规则应对环境要求,都是大学生们增长实践智慧的情境。

以理解他人的方式进行沟通

“起初我奶奶不同意我选择这个单位,她希望我选择那个更加稳定的单位,她觉得我是年轻气盛。后来我就慢慢从一个更理性的角度和家人沟通自己的需求,包括家人对我对这份工作的期望是什么?我了解到,我奶奶最担心的是这份工作没有医疗保障,我就认真地去单位询问相关的政策,发现其实是有的,只是形式不是奶奶想的那种。我就跟奶奶沟通这个事,然后她就放心了,不干涉我了。我就是做了一个心态上的调整,以一个更理性的角度,让家人觉得我很理性,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我作出了客观的选择,而不是只基于自己感情上的选择,这样可能也有利于家人的沟通。”

永不停止探索可能性

“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能觉得那条条框框写得很清楚的,但是你自己下去找单位去谈,可能就又行得通了。我觉得不要随便觉得不行,其实你去做努力一下可能是可以办到的。这个让我想到,比如说我很想暑假去实习,但这个单位的这种实习肯定也是稍微要精选一下,我就想着我到时候要是选不上我就直接去找领导,对,我就想也可以这样子去争取一下。”

决策:对多元需求的平衡

在最终做出决策的阶段,同学们经常会面对现实中诸多需求的平衡问题。在考量环境复杂性后做出自我抉择,这是在求职阶段发展出的重要能力。

发展机遇与通勤距离之间的Battle

“我的一个比较喜欢的offer离市区很远,通勤需要两个小时。最近我特意坐公交去那边试了两次,看自己能不能接受这样的通勤距离。我认为通勤时间比较短,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对此我没有任何的怀疑。但在一次职业交流活动中,我听到别人讲的,很多人还是选择住在离单位比较远,但是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这让我更全面的看待这件事,可能眼界也放宽了,不像之前想的那么狭隘了。另外一个通勤时间相对较短的offer,我觉得也有所欠缺,然后综合分析了一下,因为在那边可能科研条件受限,这种条件下无法实现自己的那种价值感。总之最近我会对这些问题思考得更清楚一点。”

价值、职业兴趣与家人

“我其实有考虑过我到底想在工作中获得什么,我觉得我好像还挺需要那种价值感的。所以当时也是考虑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才愿意接受去读博后。另外我觉得要考虑别人的需求,比如说我男朋友的想法,他比我早毕业一年,已经在那个城市工作了。其实我当时听说去读博后但同时不能出门诊的时候,我是犹豫的,因为我很想出门诊,但是如果考虑男朋友的话,他肯定是希望我能过去。再就是可能要考虑一下,未来那边单位的领导们,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我能过去,做一些好的成果出来。于是我会想,我现在能准备一些什么,比如说是不是把自己的基础再打扎实一点,或者是现在就想一想将来我去到那边可以做什么方向的课题之类。”

总之,同学们在求职阶段的丰富体验感染着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学校,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也好,还是平凡众生也罢,在望向职业世界的大门时,大家都会有困惑和担心,也有期盼与希冀,这些都是大学生们在建构与职业相关的现实自我时,正常的经历与体验。

而通过一段段鲜活的经历,我们看到,在这个迷茫探索的过程之中,得以支持个体前行的,是面对自我的勇气,是脚踏实地的尝试,是拥抱改变的成长。求职只是我们生命中小小的一步,但它也同样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增长人生智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Sampson, J.P., Jr Peterson, G.W., Reardon, R.C., & Lenz, J.G. (2000). Using readiness assessment to improve career services: A cogni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9(2), 146-174.
Super, D. E., Savickas, M. L., & Super, C. M. (1996). The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s.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 pp. 121-1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WxB3NpVRUkjmuG0itM-DA

作者:果子

编辑:佳伲、早早

图片来源: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